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属词汇的研究历来受到中日两国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但是,中文和日语亲属词汇的对比研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存在以下缺陷。首先,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词汇的数量、词汇意义等语言层面的比较,而对潜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未能深入探讨。其次,少有通过具体数据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并且还存在把亲属词汇中性质迥异的亲属名称和亲属称呼相混淆的问题。本文站在文化语言学的立场上,运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方法,把亲属词汇按性质分为亲属名称和亲属称呼两大类进行中日对比分析,旨在阐明中文和日语的亲属词汇作为名称体系各自拥有怎样的构造,作为称呼又分别按怎样的原则被使用。在此基础上,对中日文亲属词汇在其系统以及使用上的差异与中日两国的家庭制度、家庭观念、集团构成方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逐次剖析。本论文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并推导出结论。第一章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在第二章里,把亲属名称分成若干个子系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中日对比,阐明中文和日语的亲属名称系统在结构上的异同点,从而得知中文亲属名称的最大特征是重视血缘关系,把亲属分成宗亲和外亲,分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而且十分重视辈分;而日语对旁系亲属不进行细致区分,不区分宗亲与外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中日两国的家庭制度、家庭观念之迥异来探讨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根据调查结果,从自称、对称、他称三个方面对亲属称呼的使用现状进行描述,指出中日两国亲属称呼在使用时的不同原则,并从伦理观和集团构成方式的差异对中文亲属称呼的虚拟用法和日语以听话人或家庭中最年幼者为基准的用法进行阐释。第四章通过分析得出下述结论:中国的集团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团,集团中“我”与他人总是作为对立的存在出现;而日本的集团是根据现实需要所组成,在集团内部“我”总是以与他人同化的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