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燥、燥证的研究从《内经》开始至今从未有过间断,历史上关于燥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论燥者大多停留在秋燥和内燥,但是对于特殊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燥邪致病的情况却无人涉及,直至周铭心教授提出西北多燥说始有改观。西北燥证系周铭心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结古今医家关于燥证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新疆地区区域性综合病证。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烦躁等各种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是新疆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该组证候与现代医学的干燥综合征不同,它可以是一系列症状而不涉及现代医学既定疾病,也可以影响诸如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皮肤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新疆特高发疾病的发病和病变过程,成为这些疾病的诱因和临床表现之一。为深入研究这一病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民族的城乡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及生存质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并予以评价。上述研究为阐明西北燥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提供佐证,为进一步探讨西北燥证的防治方法,为从异病同治角度寻觅新疆多发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普适性防治策略、评价新疆各民族居民生存质量,为新疆长寿因素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和有益借鉴。研究目的:1.揭示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地区、民族、城乡等分布规律;2.分析评价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居民的生存质量状况,同时探讨其影响因素;3.分析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以探讨西北燥证与生存质量的内在联系。研究内容与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技术对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四个民族及作为对照的上海市汉族共2691例城乡居民的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及生存质量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评价,并探讨西北燥证罹患者生存质量的地区、民族、城乡等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资料数据的录入通过EPIDATA 3.0完成,数据录入完毕,再随机抽取20%的问卷进行复核,同时利用相关统计软件检查录入的一致性,最终形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数据库。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SNK-q检验、Nemenyi秩和检验等,同时使用典则相关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方法。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对西北燥证的罹患分布规律加以阐发,将西北燥证与生存质量联系起来,加以中医和现代相关学科的解释。结果:1.西北燥证罹患率分布规律:汉族、哈萨克族高于维吾尔族;哈密高于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又高于伊犁;女性高于男性;中年组、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2.生存质量评价:新疆汉族在生存质量四个领域得分存在地区和城乡差异,维吾尔族未显示地区和城乡差异;哈萨克族未显示地区差异;农村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未显示民族差异。哈密、乌鲁木齐城市维吾尔族生存质量存在地区差异。农村汉族与农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间的差别显著高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汉族与维吾尔族的差别小于汉族与哈萨克族间的差别;维吾尔族与锡伯族和哈萨克族与锡伯族的差别情况基本相同。3.西北燥证罹患者生存质量分布规律:新疆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西北燥证罹患者生存质量未显示地区、性别和城乡差异;同民族之间西北燥证罹患者与非罹患者比较,其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典则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哈密农村汉族、维吾尔族居民或者西北燥证罹患者一般信息中较重要者有年龄、月收入或者文化程度;而生存质量值中起主要作用者则为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或全部四个领域;从cancorr结果可以得出年龄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呈负相关,而文化程度、月收入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呈正相关。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西北燥证罹患者燥证症状积分与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呈负相关,并可用直线回归方程加以描述。结论:西北燥证罹患率分布规律首先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造成的外燥有关,燥气越盛,燥邪也越甚,西北燥证罹患率也越高;其次与民族饮食、生活习俗和性别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内燥有关。尤其是六淫中的燥邪和饮食生活习俗更为重要。生存质量分布规律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关。西北燥证罹患者生存质量值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非西北燥证罹患者中则未发现这一规律,说明西北燥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领域和环境领域方面;西北燥证罹患者症状积分与其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呈负相关,生存质量得分越高,西北燥证症状得分就越低。环境方面的一致性表明西北燥证与生存质量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