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且控制水平远未达到预期的标准。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以明显减少对主要脏器的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利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的参数指标,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指导用药方案。探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为更好的控制高血压及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知情同意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应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将高血压分型,通过分型及常规原则选择治疗药物;对照组仅按常规原则选择治疗药物。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初始血压情况以及高血压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血压情况;观察6个月后新发并发症的情况。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7进行汇总;利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初始收缩压、初始舒张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利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分型情况:实验组100例患者,利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确定高血压分型。在高血压分型中以混合型高血压为主,单纯型高血压人数偏低,混合型高血压中以高动力型合并高阻抗型高血压最常见。3.对治疗期间的收缩压分析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P=0.0261);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间的差异在治疗后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949),在治疗后3个月(t=3.17,P=0.0018)和治疗后6个月(t=2.99,P=0.0032)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收缩压值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降压效果好。4.对治疗期间的舒张压分析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239);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间的差异在治疗后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418);在治疗后3个月(t=3.65,P=0.0003)和治疗后6个月(t=3.70,P=0.0003)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舒张压值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降压效果好。5.对治疗有效率分析表明: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1,P=0.4229);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治疗后3个月(χ~2=6.1189,P=0.0134)和治疗后6个月(χ~2=5.9210,P=0.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降压效果好。6.对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50,P=0.0227),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降压效果好。结论:通过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指导应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应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指导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在收缩压控制方面优于传统方式选择治疗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患者;2.应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指导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在舒张压控制方面优于传统方式选择治疗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患者;3.应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指导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在血压控制率方面优于传统方式选择治疗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患者;4.应用NICAS阻抗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指导高血压治疗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并发症发生机率低于传统方式治疗高血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