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空间叙事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撰写的一部经典小说。全书包含六个章节,通过打乱时间顺序整合内容和结构,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创作技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爱国热忱。  本文共分为四章,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角度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叙事空间的建构方式和内涵。  在本文第一章中,笔者对空间叙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介绍,并重点讲解列斐伏尔、弗兰克等人的观点,为之后在空间叙事视角下分析和研究《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空间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接下来,本章梳理概括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物生平、成长经历、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主要空间叙事作品。最后,谈及《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出版情况、国际影响,以便以本书内容为起点,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角度深入分析本书的叙事空间。  本文第二章切入主题,针对《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物理空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具体的文本分析,研究作者突出物理空间、淡化故事时间的目的,并探索物理空间的变易对小说叙事进程起到的作用。  本文第三章着重探讨了以意识流为主要叙事方式的心理空间。回忆、幻觉、想象、联想等意识的流动建构出的心理空间是主人公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心理空间的碎片化或有序整合式特征对应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哥伦比亚人的真实心理状况和多重复杂的性格特点。  本文第四章在从社会空间理论出发明确社会空间概念的同时,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社会空间的再现和建构方式,并以此为起点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寄托的对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社会的担忧或希冀。  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起点,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作品详细阅读思考得出结论。全文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视角的指导之下,着重讨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叙事空间建构特色。通过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和分析,阐释物理空间对叙事进程的推动作用,意识流建构的心理空间呈现的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哥伦比亚人的多重性格和精神困境,拓展延伸的社会空间揭露的社会现象及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希冀展望,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实现和作者的寓意,进一步挖掘小说的爱情主题背后的深层信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应用文体学理论对英语新闻文体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对财经新闻文体的研
马克·吐温是中国人所熟悉的美国作家,一直被我们认为是国际友人。其部分作品也被选入国内课本,广为流传。在美国,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其文学地位非同一般。由此可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跨国公司通常会通过进军新兴市场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确保盈利。中国以它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有竞争力的劳动力成本、地产以及原材料价格等有利因素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一些译文未能将文化内涵丰富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转换为准确的英文。于是,翻译补偿,作为向英语读者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有效途径,开始为广大译者所注意。然而,要找到
本文以某跨国医疗公司(N公司)为案例,研究在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本土化模式以及其中的权力不平等关系。本文作者在跨国公司工作超过9年,在N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超过6年时间。对跨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