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服务贸易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经历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转变升级。其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能够使一国的金融市场得到发展,金融效率得到提升,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3届全球年会的举行后,建立“F20”全球金融网络并广泛开展国家和地区间金融合作对话的呼声愈发高涨。同时,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飞速发展和重构,构建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网络,研究其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剖析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网络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发达国家仍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与金融强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在价值链视角下的各类型金融服务贸易网络中呈现的特征进行分析,分辨中国金融服务行业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2000至2014年43个国家(地区)的56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提取其中一国金融服务行业对另一国所有行业的出口数据。其次,利用上述数据,一方面基于生产环节视角,构建金融服务总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出口网络;另一方面根据增加值视角构建DVA和FVA网络;并分别提取出TOP5和TOP1等级网络以筛选出有效信息。再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各贸易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法(QAP)探讨国际金融贸易出口网络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总体持续增加,增速受全球经济事件影响有所放缓,并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第二,在生产环节视角下,中间产品出口网络的通达性和紧密性要优于最终产品出口网络,在增加值视角下,DVA网络要优于FVA网络;第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网络中表现强势的仍是美国、英国和卢森堡等传统金融强国,近年来中国作为“枢纽”的表现尤为突出,但在贸易伙伴影响力等方面则较为落后;第四,共同语言是促进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网络中各项出口规模积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经济规模总和及市场规模差额。负面因素分别是市场规模总和、经济规模差额和存在共同货币。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要持续积极推进中国与使用中文的、经济规模较大的和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地区)之间的金融服务贸易合作,调整市场布局;其次,鼓励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和运用,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附加值,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位置进发;再次,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正向带动作用;最后,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业开放水平,促进双向开放,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