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聚丙烯中极性对非离子抗静电剂迁移速率的影响和聚3-己基噻吩作为本征型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能。极性对非离子抗静电剂的迁移速率的影响很大,而迁移速率对非离子抗静电剂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抗静电性能有重要影响。目前研究极性对非离子抗静电剂的工作不系统且不充分,这与实验方法只能观察到宏观或介观尺度有关。分子动力学(MD)模拟是一个有效的从原子分子角度研究的手段,因此我们用MD来研究极性对非离子抗静电剂迁移速率的影响。基于单甘脂(GMS)我们用乙氧基取代分子中的碳原子,酯基作为极性非极性段的分界,并且在主链的长度保持一样的条件下设计了一系列分子:G-C4E1、 G-C3E2、G-C2E3、G-C1E4和G-E5,各分子中乙氧基的个数依次增加,En中n代表乙氧基的个数,加上GMS一共六种分子。我们将六种分子分别加入聚丙烯体系中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各分子由于极性头部与聚丙烯的不相容性,极性头部中乙氧基为1-3个的会形成半个环形或环形结构,极性头部中乙氧基超过3个的会形成螺旋结构。这种头部的环状或螺旋结构会通过影响分子的动力学体积从而影响分子的活动性。而另一方面极性部分占分子链的主要部分时,分子的运动由极性部分主导,长极性头部的分子活动性比极性头部短的好。在300 K时,活动性的趋势是先随着极性头部长度增加活动性变差,自G-C2E3开始活动性增加。并且温度会改变六个分子中活性最差的分子的位置,但不会影响活动性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350 K时,G-C1E4的活动性最差。400 K时,后面的4个极性大的分子活动性差不多。我们进一步研究了GMS在聚丙烯表面聚集的情况,研究结果支持单甘脂在表面形成团簇结构,极性头部在团簇的中间,非极性尾部在团簇的外侧。并且为了模拟实际情况,我们用水层来模拟空气中的湿度,来研究分子怎样迁移到表面发挥抗静电作用。我们发现这种极性的作用力会使表面聚集的分子向外迁移,在界面附近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本征型抗静电剂主要研究了聚己基噻吩(P3HT)作为抗静电剂加入聚丙烯后的抗静电效果。结果表明在P3HT在改善表面电阻上优于炭黑。但是P3HT并没有改善材料的颜色问题,仅加入0.5%wt的P3HT,材料就呈深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