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脑梗死、脑出血以及长期慢性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功能下降而导致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当前,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引起痴呆的所有病因中,阿尔兹海默病为第一位病因,血管性痴呆是第二位病因。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本研究将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中为预防血管性痴呆提供帮助。血管性痴呆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目前国际对于VD还没有特效治疗,以往的报道中显示丁苯酞及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治疗效果较好,但联合用药与单用丁苯酞的报道尤为鲜见,联合使用丁苯酞及尼莫地平有望改善VD患者预后。本研究将观察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帮助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方法与结果 1.为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入组标准及除外标准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住院和门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0例(简称VD组),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住院和门诊的未发生痴呆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简称非VD组)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烟史、饮酒史)、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病史)、血液化验(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头颅影像学(脑梗死病灶数目、部位)。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对血管性痴呆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2.额叶、基底节区、丘脑、胼胝体、海马部位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血管性痴呆。2.为观察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严格按照入组标准及除外标准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住院和门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联合丁苯酞及尼莫地平(A组)、丁苯酞(B组)、尼莫地平(C组)治疗12周,分别于用药前后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化验,行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结果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A组治疗后MMSE(23.13±5.768)、Mo CA(18.13±5.30)、ADL(46.13±18.091)较治疗前(19.33±5.486,13.67±5.094,52.6±18.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2.67±4.416,16.79±4.755,47.71±17.261)较治疗前(19.71±4.165,13.46±4.364,52.88±16.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20.83±4.678,15.33±4.207,50.00±17.899)较治疗前(18.83±4.469,13.08±3.988,52.25±17.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Mo CA及ADL评分的改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功能损害1例,肝功损害1例,B组肝功能损害1例,C组肝功能损害1例,三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高龄、体力劳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均是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发生于颞叶、基底节区、丘脑、胼胝体、海马等部位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血管性痴呆;一旦发生血管性痴呆须尽早治疗,联合使用丁苯酞及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从不同机制改善脑功能,其疗效较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