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论《追风筝的人》之成长与救赎主题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zilovenv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好评,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的所有文学新人奖,并创下了同时占据九大图书排行榜榜首长达数十周之久的记录。然而关于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国内还很有限,笔者认为,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具有救赎思想的作家,他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试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来建构出一条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化的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从“成长”和“救赎”这路向来解读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将会获得对这位优秀作家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本文的立论基础是卡勒德·胡赛尼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和救赎意识。胡赛尼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了存在于整个阿富汗社会中的身处不同阶级和宗教信仰里的友谊与背叛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作品提出了作者的解决方法—经由个人的成长和救赎,冲破宗教戒律和社会习俗的束缚,回归到人性的真谛。 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结合“成长小说”和“救赎主题”这两方面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深入分析。把单个作品植入其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中观察。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前言:对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介绍,关于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概述作为小说创作背景的阿富汗社会现状和种族、信仰概况。概括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论。 第一章: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总结出小说中人物所经历的“外在成长”和“内在成长”,同时着重叙述“风筝”这一意象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象征含义。 第二章:从救赎的主题来深入分析《追风筝的人》。根据“罪”的产生—“救赎”的过程—“救赎”的实现这样的一个顺序分为三节,对救赎这一主题做深入地分析,总结出救赎心灵的方法,那就是道义感的自觉、个人的勇气和精神上的超越。 第三章:从文本的创作手法出发,总结出胡赛尼两个独特的叙事策略:轮回的人物结构和多处的隐喻结构,这些创作方法的运用对表达小说的主题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优秀的创作方法也能更好的体现救赎的思想主题。
其他文献
李绅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近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先后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并在晚年担任过宰相、淮南节度使等要职。然而,李绅的仕
语气词是汉藏语系语言所特有的语法特征,它使用频繁,用法复杂;语气词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语方言中的语气词则既丰富又各有特点,在人们的交际表达中起
“重返八十年代”是当今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几本打着“回访”、“重返”旗号的图书的大卖,拉开了“八十年代热”的大幕;电视、电影屏幕上数部以“八十年代”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