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各大城市趋于集中与复合的发展方向,国外大学已走出传统教育研究的象牙塔,终身教育、自由大学、交叉学科、产学研一体化、城市大学再生等已成为当今大学转型的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对于现有大学管理体制和空间利用带来转型契机,今后高等教育趋向多元、终身和服务,对于既有校区空间的重新评估和利用成为重要课题。因此,通过分析校园公共空间与学习的关联性,希望能够从侧面客观地认识评估校园活动空间模式,从而将对校园建筑及空间改造起到一定指导性作用。本文基于了解国内外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针对大学校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研究,应用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建筑学的服务共享空间、环境行为心理学以及建筑模式语言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索大学校园内公共空间的特征以及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结合对国内外电影学院空间场所规划的案例以及实践工程实例的研究,探求建筑模式语言视角下的电影学类大学校园内非正式学习空间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策略。整篇文章划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研究概述,引出问题。在分析了大学校园规划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下,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实施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对以期能达到何种目标做出阐述,梳理搭建整篇论文的框架体系。第二章大学校园空间模式的发展演变。对国内外大学校园空间的历史变化进程做出阐述,试图将大学校园从最初形态至多次变革发展至今,各个时期的空间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且对我国现有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第三章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公共空间特征的研究。作为论文的理论构筑部分,通过对亚历山大提出的建筑模式语言理论,以及环境行为学、空间场所论和城市设计理论等知识体系的论述,并从大学校园内交流的重要性及公共空间领域特征的研究中,提取与大学校园规划发生关联的观点论据,表明其对校园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指导作用。第四章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构成、特征以及在某些特定专业校园中的规划应用模式。首先对“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存在形式、特征进行解读,将传统校园规划与非正式学习空间模式进行比较,提出此空间模式的发展策略,特别指出在电影学院内的空间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电影学院案例的分析总结,从而归纳出大学生的行动轨迹、特点以及形成的完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序列结构。第五章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实践,以北京电影学院通州校区规划为例,是用实践验证理论的部分。首先回顾了北京电影学院老校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老校区空间布局的现状及急需发展新址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通州新校区的上位规划要求以及场地周边资源环境下,对新校区内外部空间有机增长有所预判,重点对新校区内各类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研究,提出规划建议。第六章结论、感悟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成果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应用和设计策略进行总结,谈谈研究过程中的感触和体会,最后提出对此课题在今后设计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