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窗临安及绍兴词考论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fje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鄞县(宋属庆元府,本明州,又称四明,今属浙江宁波)人,宋词四大家之一,有《梦窗词集》行世,存词340首。文章将宋代遗民词人吴梦窗一生分为青壮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探讨其各时期作于临安、绍兴两地的词作,在系定词作时地的基础上,对词作内容进行分析,以窥词人创作生态;梦窗人生三个阶段与幕主袁韶、史宅之、嗣荣王赵与芮的交游心态,亦可与梦窗相应时期的创作生态相印证。青壮年时期包含两个阶段: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梦窗在临安府尹袁韶幕中为客,与翁处静、钱得闲、丝鞋庄生交游,各有词相赠,词中体现梦窗年少时舞倩歌葱的飞扬意气。绍定五年(1232)至淳祐四年(1244),梦窗入苏州仓台幕,跻身仕版,任中曾行役杭京畿县富阳、新城、仁和;其杭京交游,则有魏峻、翁逢龙、藕花洲尼等人;此时期多首临安词皆作于苏幕后期,词中已渐有感叹时光易逝之辞。梦窗青年杭幕时期的进取与其受幕主袁韶的赏识有关,梦窗哀悼袁韶词中也隐然可表现其对于幕主知遇之恩的感激。中年时期:淳祐四年(1244)至淳祐九年(1249),梦窗在史宅之绍兴、杭京幕中。在绍兴,梦窗遍游绍兴府治建筑,作多首建筑词,虽写胜景,但已有较多对羁旅行役之情的感叹;此时交游有魏峻、冯去非、陈少逸等人,各有赠词,其中赠显宦魏峻的词是此时期少有的明快之作。在杭州,梦窗重回年少游冶之地,作多首回忆词,感慨时光易逝;其交游有尹焕、吴潜、沈野逸、吴见山等人,其中尹焕、吴潜是与梦窗交契的好友,梦窗赠词亦多明快,与沈野逸、吴见山为旧友,赠词中多是回忆思绪。淳祐九年(1249)十二月,史宅之逝世,梦窗离杭闲居苏州至淳祐十二年(1252),其间梦窗曾至杭参加临安府尹赵与丰乐楼撤新落成庆宴,作二词记之。梦窗与幕主史宅之的交游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始终沉沦下僚的梦窗仍望幕主对其有所提携,并且与幕主有着一定的亲近之语;另一方面,又因史宅之的“政治作为”,梦窗对其有情感保留。晚年时期:淳祐十二年(1252)至梦窗逝世。梦窗约于淳祐十二年入嗣荣王赵与芮门下为客,至咸淳二年(1266)。此时期梦窗与陈郁、万信州有交游,所作临安及绍兴词中体现了梦窗老大无成的感叹,然更多的是对宋末国势日危的时事的关切;宋亡后,梦窗曾作多首西湖吟社应社之作,词中皆是亡国哀伤,另有多首亡国之词,皆为表达黍离之悲的亡国挽歌。梦窗与晚年幕主嗣荣王赵与芮的交游在宋亡前后有不同心态。宋亡前,梦窗似仍有对前程的追求,赠荣府诸词皆为应酬之作,且多歌颂荣府的雍容气象;宋亡后,荣府成为梦窗思念故国的寄托。梦窗离开荣邸后定居苏州直到逝世。
其他文献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缔造了一代封建王朝,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书画、音乐等各方面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近代小说史上,晚清狭邪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侠义小说、谴责小说鼎足而立。《风月梦》堪称首开城市狭邪小说的先河,它以独具魅力的扬州城为依托,以所谓的“名门公子”与烟
荷兰的草业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廖兴其荷兰为—多草国家,全国共有农用地201.4万ha,其中109万ha用于种植牧草,牧草用地占农用地的2/3,另外还有27.6万ha用于种植饲用玉米,两者合计共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67.7%。
徐贲是元末明初“吴中四杰”“北郭十友”之一,他的诗歌和书画在当时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明初江南才子诗文研究的不段深入,关于“吴中四杰”的论文愈来愈多,但是除了高启
《万年清》产生于侠义公案小说盛行的清晚期,书中的乾隆下江南故事与方世玉故事在后世的流传甚广,在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本文对《万年清》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课程的总体目标,有创造性地和灵活地使用教材,设
目的:建立宁心宝胶囊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该制剂中的游离麦角甾醇类成分及核苷类成分分别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3种核苷类成分尿苷、鸟苷及腺苷进行定量分
格萨尔史诗反映了古代藏族冷兵器时代的诸多军事文化,针对其中丰富多彩的各式兵器,从其历史演变和名称内涵进行了考述和总结。对各种兵器的由来和名称作为本文的重要论述点,
根据经典的特征选择方法在中文情感评论文本中应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中文情感特征选择方法.目前,现有的情感特征选择方法普遍只利用了特征项在褒贬类中的统计信
生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提倡在文化的变迁和传承中努力“推动精神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