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国到凡尘——中国汉地观音造像的形态嬗变与世俗化进程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起,观音信仰在中国蓬勃的发展。随着魏晋时期《法华经》等和观音菩萨有关的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观音信仰深入民间。在我国,不仅佛教寺院大都供奉观音菩萨,而且信徒在家中也多供奉观音,因此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之说,观音成为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一位佛教菩萨,由此带动了观音造像的发展和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国观音菩萨的造像千变万化,除了从印度、中亚传来的样式外,从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观音造像特征。如唐代根据华严经系统发展而来的水月观音形象,以及到了宋代更出现了如送子观音这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观音形象,这两种观音形象成为观音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的杰出代表。这标志着观音造像完全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貌。这是因为在佛教传播发展中融合了道与儒的思想,从而更适应了在中国的发展。在造像上,观音由充满神性的外来菩萨,变成和蔼可亲的“中国”菩萨。观音造像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从造像的嬗变这一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进程来研究观音造像的来源和信仰的根源,能对汉地观音造像及其信仰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有新的认识和评判。从佛国走向凡尘的观音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一种文化嬗变。本文试图勾勒我国观音信仰和造像发展的轮廓,并拟从其造像的转变过程中,梳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轨迹并探求其原因。
其他文献
期刊
船舶设计与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技术与造船水平的提高,船舶整体性能的提升已不能单纯地依靠设备设施的更新,同时也需要从生活保障方面出发,提升船舶环境的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