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照顾者协同的多学科团队干预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开展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5年9月—2016年1月抽取符合条件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1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把患者所在病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5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照顾者协同的多学科团队干预。相关资料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下肢深静脉血栓基本知识问卷、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问卷及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两侧压痛阳性体征,包括腓肠肌疼痛和腓肠肌压痛例数、D-二聚体测定、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在术前及术后6-7天测量;患者两侧肢体周径长度进行评估(包括测量髌上15cm、髌下10cm、踝上5cm肢体周径);两侧肢体体表温度(主要测量髌上15cm、髌下10cm、踝上5cm肢体体表温度)分别于术前、术后1-7天每天不间断测量。研究数据均经SPSSl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评分、健康信念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实施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评分存在显著差异(t=5.567,P<0.05),并且干预组比对照组相关知识得分更高。(3)干预实施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评分存在显著差异(t=5.283,P<0.05),并且干预组比对照组相关知识得分更高。(4)术后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髌上15cm肢体周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髌下10cm肢体周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5)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对照组和干预组的髌上15cm肢体体温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对照组和干预组的髌下10cm肢体体温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对照组和干预组踝上5cm肢体体表温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术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出现Homan征和Neuhof征患者的数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出现Homan征和Neuhof征的例数比对照组明显更低。(7)术后第5-7天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干预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对照组显著更低。(8)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股静脉血流淤滞,占比为18.2%,DVT有4例,占比为7.3%。干预组中有3例患者股静脉血流淤滞,占比为5.5%。对照组和干预组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构建了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照顾者协同的多学科团队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多学科团队、评估患者、引导患者发现益处及威胁、强化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行为、自我效能提升。(2)照顾者协同的多学科团队干预能够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相关知识水平,提高DVT健康信念,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其长期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3)照顾者协同的多学科团队可在临床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的实施,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