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属于政府管理型(集权型)体制,在竞技体育管理上实行的是“举国体制”。政府既是管理体育的主体,又是办体育的主体。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一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但是这种体制毕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却继续沿袭着举国体制的老思路。这种体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弊端也不断显现,如国家对于体育方面的巨额投入和低额回报、政府的过度参与产生了对社会资源尤其是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行的体制甚至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向着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桎梏。因此,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遭到了空前质疑和批评,它已经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是唯一出路。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应该通过对世界各国体育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借鉴其经验、教训,吸收其合理、有效、先进的东西,对我国政府型体育管理模式进行渐进式改革。我国政府型体育管理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以公共服务为理念,推动行政机构改革,实现职能转换,深化体育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体育管理的社会化,运用市场机制整合体育资源,健全体育产权制度,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科技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体育产业化的法制环境。 本文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影响体育管理体制的因素,当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优点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改革措施,力图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建议,为体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