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学研究广泛关注的对象,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是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自1998年以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依托银行间债券市场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常规操作工具之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市场交易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度不断增强,为长期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国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从预期理论相关研究入手,重点探讨了自2008年以来,我国监管政策的变化同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预期理论在我国经济基本面和监管政策面各自的适用性。研究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在转型过程中,货币当局重视预期管理,加强信息沟通,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以更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微观市场的价格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之处、不足与未来方向等。第2章是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梳理,首先关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三大假说,预期理论的国内外实证研究以及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作用等内容进行文献概述,接着回顾了预期理论从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到理性预期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包括静态模型中的线性插值模型、样条类拟合模型、参数化拟合模型,动态模型中的一般均衡模型、无套利模型、一般化扩展模型等。第3章是西方货币制度演进和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具体包括:西方国家货币制度的演进及中国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调控到价格型调控的转变,其内容涵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和中间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以及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等。第4章是预期理论在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中的实证检验,研究思路为:在理性预期和无套利假设下,根据收益率曲线上的即期利率,计算得出对应期限的远期利率,同时计算出预测误差的各项指标,用以分析远期利率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测效果。首先,研究结果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对利率预测的效果与预测时间跨度成一定的反向关系,即预测时间跨度越小,利率期限结构对利率预测的效果越好;预测时间跨度越大,利率期限结构对利率预测的效果越差。此外,研究还发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监管政策的变化与预测误差指标波动曲线呈高度拟合状态,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和实证结果发现,除基本面指标外,确实存在影响即期利率变动的其他因素,这一因素来自监管政策的变化。据此,研究得出结论:在对经济产出、通货膨胀等经济基本面的预测上,理性预期假说是适用的,然而,在监管政策等经济政策面的预测上,理性预期假设遭到了拒绝。第5章是适应性预期在监管政策层面的适用性检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逼近,收益率曲线上的即期利率对未来远期利率的预测质量越来越好,而且预测误差收敛速度在逐步加快。以上结果表明,从监管政策层面看,预期理论虽然不符合理性预期的理论假设,但对于适应性预期的理论假设来说是适用的。第6章是相应的结论、启示与建议。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为:本研究拓展了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监管政策是否存在关联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预期之谜”找到了可能的经验解释与实证支持。同时用计量模型检验了理性预期理论在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中基本面因素的适用性,以及利率预测误差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二者的关联性,并进一步验证了在监管政策层面,适应性预期假说是适用的。本文得出的结论和启示包括:第一,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实现资金价格的预期管理,稳定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加强中央银行沟通,提高货币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合理引导公众预期,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二,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要更多关注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及变化,更好发挥价格机制对货币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而使金融市场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