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部面对着入世五年后承诺期届满时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内部需要应对灵活性强、创新能力高的股份制银行的挑战,再加上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2004年以来,我国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纷纷与境外金融机构达成战略投资协议。为促使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可以为中国银行业带来有效影响的局面出现,银监会出台了“五个标准”和“五项原则”来指导及约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行为。随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关于它们能否给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带来改善的话题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以来,随着限售股份锁定期的届满,境外战略投资者或是迫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务紧张或是由于自身的投机动机,开始降低其持有的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减持行为使人们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产生了更大的争议。到目前为止,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如高盛集团,已经不再持有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抛售行为使人们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了更新的认识,大家关于外资入股的质疑之声也愈加浓烈。因此,本文先从分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业效率发生的变化着手,随后研究这些变化中多大程度是因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所带来的,以此来说明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所产生的作用。论文的研究是按照以下层次展开的:首先,文章分别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银行效率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在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影响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机制之后,本文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不会直接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而是在双方战略合作的开展逐渐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规范、银行管理机制得到改善和业务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之后,经营效率所受的影响才会展现出来;其次,本文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状况和已开展的战略合作进行了讨论。虽然都属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是它们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持股比例、主营业务各有不同。这些特征可以部分解释战略投资者持股锁定期届满后的抛售行为;再次,文中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以境外战略投资者影响经营效率的作用机制为基础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给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境外战略投资者并没有显著提高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同时也注意到虽然农行没有和境外金融机构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可实证表明农行的经营也是有效率的。农行的有效经营可以部分说明境内机构已经比较成熟。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逐渐日趋成熟,故在以后的发展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以将境内机构纳入合作对象的考虑范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