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构造成矿带之一。晚古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既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同时也是天山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记录。其中石炭纪岩浆活动尤为广泛,但对其形成环境仍然存在争论,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天山构造体系晚古生代演化特征的看法不一。百灵山岩体呈东西向分布于该带内,为一套复式岩体,南侧以阿奇克库都克断裂为界,北侧受控于底坎尔组火山岩。岩体中广泛分布辉绿玢岩和闪长玢岩两种中-基性脉岩。岩脉主要走向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对脉岩的研究意义在于了解研究区中-基性岩墙的地质特征、形成环境等方面问题,解决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石炭纪大地构造背景以及恢复其构造演化过程。中-基性脉岩属于亚碱性岩石组合中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辉绿玢岩的SiO2与其他主量元素之间基本为负相关,而与Al2O3呈正相关;闪长玢岩的SiO2和其他主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与Al2O3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脉岩主要表现出选择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P元素等)。稀土元素配分图上呈现出富集的右倾配分曲线,其中轻稀土富集程度高于重稀土,闪长玢岩具有轻微的负铕异常。在岩石成因上,百灵山岩体中产出的中-基性脉岩应该来源于富集幔源物质上涌形成的富Nb玄武质岩浆,并且在岩浆上升演化的过程中存在有限的地壳混染作用。辉绿玢岩和闪长玢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其可能为同一岩浆源区,推测闪长玢岩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同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百灵山岩体中出露辉绿玢和闪长玢岩岩脉应该是在后碰撞拉伸应力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的产物,结合闪长玢岩锆石测年(311±5.8Ma)结果,推测研究区在石炭纪末期到二叠纪早期处在后碰撞伸展阶段并逐步向板内环境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