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性科技议题的媒体报道框架研究——以《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2003-2013年)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x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框架理论的以转基因议题为例的当代中国争议性科技议题媒体报道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原《科学时报》)2003至2013年与转基因议题有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重点在于对两者的报道框架设定进行研究。以此为研究目标,本文借鉴了框架建构理论和议题注意周期理论理论,同时参照风险社会的视角,对于《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在十年间的转基因议题传播的框架建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两家媒体转基因议题传播框架设定的共同点是:都以事实框架为主,同时兼有后果框架和冲突框架。报道视角以科技视角为主,社会生活和伦理视角较少。  其次,两家媒体转基因议题传播框架设定的不同点是:《人民日报》对于政策法律的关注度更高,《中国科学报》更关注事件本身的调查信息;《人民日报》信息来源较单一,《中国科学报》信息来源更多元。  除了对上述两家媒体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从总体上进行研究之外,本文还对2012-2013年度舆论高度聚焦的黄金大米风波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定性分析,从传播视角、标题、新闻文本要素、存在的媒体失范情况等角度进行比较。  本文界定了争议性科技议题这一科学传播活动中的新热点,引入了主流的官方媒体和权威的专业性媒体对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框架建构的数据分析,从媒介定位、新闻理念和运作方式、目标受众群体和消息来源等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框架中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基于本研究得出的两家媒体对争议性科技议题传播框架的设定的分析,参照《2012年中国公众对转基因玉米和食品认知和态度调查报告》中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情况,从传播主体的系统性构建、传播技巧和策略、传播内容质量与趣味性的提升等方面对优化我国争议性科技议题传播的有效性进行了建议,并展望了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官方媒体和权威的专业性媒体传播争议性科技议题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期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处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现代都市形成,租界林立,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各种思想观念并存,新旧杂糅。伴随着女性解放思潮的涌动,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追求独立自
阿那亚启行营地项目是中国磅礴前行的中产阶级化进程的具体案例。或许是城市财富的积累,或许是多元文化的培植,或许是基础教育的反思,或许是群体情怀的推动,也或许都是,导致
期刊
2005年,“长尾理论”的倡导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WEB2.0的基础上,提出了TV2.0的电视理念,为处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全面围攻下的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