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已被证实。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左室收缩功能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因其简便、快速、无创性、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价心肌运动同步性的研究手段。本文通过应用RT-3DE评价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探讨RT-3DE对于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评价价值,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心力衰竭病因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关系。方法:对象: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扩张性心肌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围产期心肌病2例、酒精性心肌病2例)共30例(29~66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正常对照者30例(30~68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为正常对照者;B组为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固定的体重计对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根据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BMI(kg/m~2)=体重(kg)/身高2(m~2),计算体重指数。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均行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将B组分为窄QRS组(<120ms,14例)、宽QRS组(≥120ms,16例);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B组分为B1、B2两组,B1组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6例),B2组为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10例)。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SIEMENS sc2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实时三维4Z1c矩阵探头,由1名固定的超声心动图医师操作,对60例研究对象进行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前以固定的血压计测量研究对象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嘱受检者左侧卧位,连接同步胸导心电图,使用4V1c心脏探头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获取满意图像后,启用三维4Z1c矩阵探头置于研究对象心尖部,获取心尖四腔心图像,切面调整增益等条件至满意成像。启用4DLV-analysis(左室全自动分析)内置软件测量心动周期,得出理想的左室图像后,软件自动勾画出动态三维心内膜轮廓,并显示左室16个节段时间-容积曲线,计算左室整体功能参数:LVED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F(左室射血分数)、LVSDI16(左室16节段达到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参照相关文献,全部患者采用LVSDI取5.12%,作为判断不同宽度QRS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程度的截点值。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如计量资料数据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两样本t检验,如数据为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30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53.20±8.52岁(30~68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B组30例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53.60±9.79岁(29~66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窄QRS组(<120ms)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4例,平均年龄51.79±10.45岁;宽QRS组(≥120ms)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平均年龄55.19±9.20岁。B1组为16例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54.81±7.27岁;B2组为10例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57.40±8.24岁;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2例,围产期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2例。A、B两组在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QRS波时限(101.60±7.85)、LVESV(39.76±6.46)、LVEDV(93.87±11.64)、LVEF(57.09±4.28)、LVSDI(2.27±1.05)与B组QRS波时限(123.30±29.18)、LVESV(161.08±44.86)、LVEDV(222.77±56.81)、LVEF(27.27±5.52)、LVSDI(12.99±4.29)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16节段时间-容积运动曲线表现:A组左室心肌收缩运动曲线排列较为整齐,各节段几乎同一时间点到达收缩期最小容积,且各节段最小容积较趋近,显示左室收缩同步性较好;B组左室心肌收缩运动曲线排列紊乱,各节段达收缩期最小容积时间缺乏一致性,且各节段最小容积差别迥异,显示左室收缩同步性较差;B1、B2两组左室心肌收缩运动曲线排列均不规整,左室收缩同步性均降低,较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运动曲线排列更加杂乱,形态更欠规整,左室收缩不同步性更为显著。宽QRS组与窄QRS组在年龄、心率、LVESV、LVEDV、LVEF、LVSDI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VSDI取5.12%为截点值,分析不同宽度QRS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的程度,结果发现宽QRS组、窄QRS组中分别有16例、13例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LVSDI>5.12%,所占比例分别为100%、92.86%,宽QRS组、窄QRS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程度无明显差异。QRS波时限与LVSDI间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0.107, P>0.05。B1、B2两组在年龄和心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LVEF及LVSDI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左室心肌收缩不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不能准确反映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即使QRS<120ms也可能存在左室心肌收缩不同步。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较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