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规模的澳门建筑遗产保育和活化工作早在1980年前后已经由当时的澳门政府展开,并为其后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遗打下了重要基础,唯进入廿一世纪后的部分尤其在申遗成功前后至到2014年3月《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期间的研究甚为空白,本文希望通过选出三个代表性的案例、并深入访谈与其保育相关的专家学者,配合案例相关资料,仔细分析探讨澳门进入廿一世纪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存和活化,伴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对于历史建筑文物再利用的期望转变,尤其是由综合考虑建筑遗产的结构条件和功能所需,形成保育为主、保育与活化并重、活化为主的不同判断和设计方向,分析三个代表性的项目在策划、以至最后呈现层面当中的思考及转变,为后续对此时期澳门建筑遗产保存和活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并得出了未来澳门的建筑遗产保育发展将迎来新一波修复潮及挑战,除相对传统以保育为主的保育方式外,还会透过更加着重于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的方向来继续发展下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