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货币流通状况好坏的有效指标之一.根据费雪方程式的增长率形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可承受的物价上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因而,通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价目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并对货币政策的走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该文根据中国现有的统计数据,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长期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短期呈顺周期性波动特征;然后重点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理论,对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宏观因素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下降和通货紧缩的预期,微观因素是消费者"惜买"、投资者"惜投"、银行"惜贷"的行为.另外,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给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趋势中添加了上升的因素.由于货币化的深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制度的完善,作者预测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将转而上升.文章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改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的政策建议,包括提高金融技术、加快金融创新,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提高银行货币创造的积极性,缩减超额准备金率激活闲置资金,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改善社会经济预期,拓展消费信贷活跃市场交易,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辅之以必要的财政政策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