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

来源 :北京物资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0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防范流动性冲击的保险手段,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因此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经营、进而保证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地运作是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关键。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防范银行挤兑与系统性危机发生、保障银行等存款机构安全的一种制度创新,由于其行使相应的监管功能,在防范银行挤兑和恐慌以及事后的救助处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存款保险制度构成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对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的研究意义尤为突出。一方面,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弊端,该制度是造成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高额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这些高额不良贷款存量,又必须依靠“政府存款保险制度”自身不断向银行注资来解决,从而使政府实施这项制度的成本越来越高。 本文在综合现有存款保险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组成要素、实施绩效等方面,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结合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现状,本文尝试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模式选择,即我国应建立一个正向激励机制相对完善、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存款保险体系,该体系的主体是全国性的、统一的、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该公司兼有保护与监控的双重复合功能,推行“有管理的、浮动的机构差别费率制”,实施限额比例赔偿机制的模式。最后本文认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总体模式的框架下,实施各要素的分步推进。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改进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参考。本文主要利用的是深市,沪市120家上市公司
作为保险保障形式的最初形态,相互保险是参加保险的成员之间相互提供保险的制度。它的渊源是人类的互助共济,现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与股份制保险成为当今最主要的两种保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