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面对全球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流动以及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挑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学校付出更多的努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教学途径,其任课教师对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理解与实践,将深刻影响到相关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教师视角出发,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理解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选取S省的11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参与者,主要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编码、归类与分析,获得如下发现: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认为,爱国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爱国,因而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教师眼中的爱国是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建构的概念。教师认为爱国概念会随学生认知的发展不断的变化与深入。教师们理解的“爱国”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规则层面的爱国,即认为当前初中学生应该坚守爱国的底线,不做叛国或有损国家利益的事、不给班级添乱;其次是原则层面的爱国,即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与班级的纪律,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仪式,践行爱国的行动;最后是理想层面的爱国,是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在未来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并希望学生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底线,在具体的遵规守纪行动中落实爱国,并在了解国情、放眼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爱国情感与国家认同。他们希望培养出热爱国家、知权明责的时代小主人。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从乡土、文化、历史,法律、制度与公民责权,国家符号与仪式,国家事业与人类进步,学生作为“小主人”等几个方面呈现了爱国的内容。教师们认同新版教材中的爱国内容:首先,在政治顺序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融合时代爱国政策,符合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及要求,教师认同其权威性和效力。其次,逻辑安排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建设依照章-课-目的结构,爱国教材的框架通过主题单元的设置来完善,并通过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的相关单元主题来总领爱国课程的主题,整册爱国内容较为有序,符合学生的爱国认知发展。同时,教师认为教材爱国内容安排上的“己-家-国”外扩式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但教师认为,教材在心理顺序方面仍有待提升,教材中的部分爱国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行动相去较远,需要教师多样、灵活的感悟及应用教材内容,最终促进教材逻辑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们呈现出“积极的”爱国主义取向。他们会在补充教学材料、采行多样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展仪式教育,在尊重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方式、令人信服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的认识提升。面对尴尬的学科地位、专业发展活动的缺失以及教材的多变,道德与法治教师努力透过个人、团队合作及参与多样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对教材的把握度与教学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当前亟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集体行动。本研究认为,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多方的支持及努力。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提升包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透过不同路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在学校系统内部,可透过团队建设、教研支撑、资料支持、个体教学能力发展等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们在课程与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感知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力。从学科的角度,需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交轨,并适当考虑到地域资源在学科中的价值。最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