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一大批原本籍籍无名的优秀民间故事家们走出田间地头,走进研究者视野中。黄振华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民间故事”的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故事主要以其生活的辽东山区为背景,围绕山林、乡村、家族等展开叙事,展现辽东满族日常生产生活的风貌,极富族群及区域特色。本文以认知人类学、生态伦理学和文化生态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符号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经历,揭示故事反映出的辽东满族文化圈内民众的自然观。辽东满族文化圈内民众早期多以渔猎为主,后逐渐向农耕生产过渡,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因素导致民众对自然的态度既是伦理的,又是符号性的。通过对故事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自然是人格化的他者,故事中的植物、动物大多可以幻化成人形,与人类进行互动,有自己的情感,有善恶之分,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另一方面,受到满族传统萨满教的影响,许多植物、动物具有神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神、动物神都是对民众有益的,于是便有鹰神与蟒仙比武斗法等惩恶扬善故事,更为突出的是,并不只有神仙或拥有神力的人才能战胜恶神,凡人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知识惩罚恶神,突显出满族民众的智慧。当然,自然并不总是有神性的,它们大多以其原本的样貌存在,人们从自然和价值两个领域对其进行认知,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缘起以及研究方法,同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讲述的生活世界,分别从生活和文化两个空间角度进行解读,以及关于认知人类学和满族认知体系的整体介绍。第二章从自然和价值两个领域看辽东满族民众对自然的认知,主要围绕当地民众对于植物和动物从命名到功能的认知进行阐述。第三章结合满族信仰体系和妖怪观解读当地民众对于山川河流、动植物的想象,讨论这种奇异属性被赋予的原因及意义。第四章通过对自然界中等级秩序的分析,以观自然的“在之中”特征,从自然的人格化形态看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余论部分概括和总结论文主要观点。其中第二、三、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