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除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外的又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和全世界医学领域的又一棘手难题。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早中期阶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肾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辨证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不能提供客观确凿的证据,使得中医学走上国际舞台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困难重重。因此探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病因病机,规范临床辨证具有重大意义。1.目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根本点,将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中心病历首页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处理方法建立我院病例采集数据库,从中选出符合标准的46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初步了解证候分布情况,更进一步探讨病理机制,为临床辨证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近二十年的文献,归纳总结中医对于本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2)数据处理:采用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的数据录入和处理方法,建立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465例病例,根据1999年版《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治要览》对筛选出的病例中的相似及含义相近的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及合并调整,并进行分类。(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一般资料及中医病、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统计结果采用双侧界值点检测,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3.结果本研究465份病例中男性209例,女性256例,男女性别比为1:1.22。中老年居多,在80岁以下研究对象中病例的分布随年龄增加大体呈上升趋势。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年龄分布情况有统计学差异。在整体证候分布中脾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气血阴阳俱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肾气亏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占大多数,共计382例,占病例总数的82.15%。本虚证候中脾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气血阴阳俱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占大多数,共计338例,占虚证总数的83.05%。邪实证中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浊邪内停证、肝阳上亢证、气滞血瘀证、痰浊内蕴占多数,共计24例,占实证总数的64.86%。4.结论我院住院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以中老年居多;本虚证中脾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是主要证候;邪实证中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最为常见;病机特点是脾肾气血亏虚,湿热蕴结;病位在肾;辨证方法多样,证候尚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