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节动词的空间性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结构映射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概念结构。且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应与语言的特性相匹配,因而从文字的特点可以反推语言的特点。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字形中的表意成分表示的都是事物。在汉民族的思维中,对于万物概念的认知大都是借助事物甚至依附于事物的。也就是说汉语中动作概念的表达也是借助事物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里动词的构成语素具有事物性。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法、语料库研究法和教学实践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字、句法、认知等角度来分析汉语双音节动词的空间性,并就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凸显汉语的空间性特质来有效地进行动名词类教学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全文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从词源、造字法、构词及意义等角度来分析“释义的事物性”“语义引申的空间性”对形成汉语双音节动词空间性特质的影响。并根据双音节动词内部不同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第二章:考察“N的V”结构中双音节动词V与N的不同语义关系,包括语义偏向主体、语义偏向客体和语义偏向主客体等,从而进一步说明双音节动词的空间性特质。第三章:考察双音节动词的空间性特质对“把”字句、有时态标记句和“客体作主语”句等句法结构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双音节动名兼类词与一般动词、“N的V”结构在内部语义及其用法上的对比,深入探讨动名兼类词的空间性特质。第五章:汉语的空间性特质是在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特质(如英语的时间性等)相比较中凸显出来的。汉语的这种动名兼类词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本章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汉语的空间性特质”观及其相应教学方法来提高动名词类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把矛头对准了中共党内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党,“重造”党的口号“改造”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吸收产业工人入党;二是大力提拔党内工人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革命期间,因在武汉地区领导工人运动而崭露头角的向忠发,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10月,向忠发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10周年大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