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五四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流浪行为书写的研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流浪行为十分频繁,他们把这种生活状态投射在文学作品中,便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流浪叙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我投射。因此,本文通过文学“镜像”中的流浪知识分子形象,去探寻“镜外”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从而揭示五四知识分子流浪书写的时代意义。绪论陈述了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案和创新之处,界定了重要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第一章在五四文学作品中,选取了《过客》、《漂流三部曲》和《沉沦》、《旅途》进行具体分析。这四部作品中的人物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流浪形态,在鲁迅笔下,“过客”主动选择流浪,并把它视为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这呈现出流浪者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在郁达夫和郭沫若笔下,“流浪”是知识青年的被动选择,他们海外求学不得已漂泊异国,个体意志被现实压迫,生活和精神上都无所归依;在张闻天笔下,“流浪”是知识青年为实现精神成长而必经的人生际遇,流浪途中的恋爱经历、大自然感悟能给予知识青年力量,让他找到人生方向,从流浪走上革命的道路。这三类流浪者分别呈现出主动永世流浪、被迫漂泊异乡、主动结束流浪的三种流浪形态,虽然流浪方式和感情色彩不同,但这三类流浪者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社会地位卑微、性格敏感多疑,都浸润着独特的五四精神,都打上五四时代的鲜明烙印,在较大程度上,能反映五四时期流浪书写的境况。第二章探讨五四作家对知识分子流浪行为书写的时代意义。流浪行为以不断行走为主要标志,呈现出充满生机的生命形式,为静态的传统中国文明注入了动态力量。同时,五四流浪书写表达了五四知识分子对于个人情感体验的关注,以及自身生存命运的思考,它突显了“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意志,为流浪叙事增添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散发着现代精神的光芒。知识分子从流浪走向回归的行为,反映知识分子始终以国家需要、民族利益为核心,来进行人生选择和角色转换,这是五四爱国主义的集中表达,也是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延续与传承。第三章从文化因素和现实生活的角度探寻,有着鲜明五四气质的现代作家,频繁书写知识分子“流浪”行为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流浪气质是他们流浪行为的心理动因,也是流浪叙事长存的内在原因。在古代战乱频繁、朝代更替时期,知识分子往往游走四方,寻求庇护。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因为科举考试的废除、社会地位的下移,从朝廷流落民间,成为自由流动的群体。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流浪境遇,使知识分子常把“流浪”主题写在文学作品中。原因之二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流浪处境是驱动因素。五四高潮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变革的领头羊。但五四落潮后,新文化队伍逐渐分裂,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跌,启蒙理想落空,生活空间动荡不定,精神状态惶惑不安,陷入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的双重处境。这些漂泊的生活状态能激发作家的自由秉性,丰富人生经历,促进流浪叙事作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