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豚毒素不敏感(TTXr)的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Nav1.8基因特异性表达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传入神经元,并参与炎症刺激和神经损伤所致疼痛过程。本研究拟应用一种新的生物技术——RNA干扰,抑制Nav1.8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疼痛中的作用,为研发以Nav1.8基因为靶点的镇痛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 大鼠炎性痛及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河豚毒素不敏感钠通道Nav1.8的表达 目的 建立大鼠炎性痛及骨癌痛模型,并比较两种疼痛模型下背根神经节河豚毒素不敏感钠通道Nav1.8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①炎性痛模型:雄性SD大鼠,左侧足底注射4%角叉菜胶150ul致炎性痛。并于致炎后3h,6h,12h,24h,48h应用Von-Frey filaments和CO2激光热刺激仪刺激大鼠足底,大鼠产生抬足反应的刺激域值分别作为触诱发痛和热痛敏域值;②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内注射不同剂量walker256肉瘤细胞,接种肿瘤细胞后1d,3d,5d,7d,10d,14d观察触诱发痛和CO2激光热痛敏痛域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观察有无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转移。取双侧胫骨及肺、肝、脾、肾、脑做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生长及脏器的转移。以大鼠出现明显触诱发痛和热痛敏域值降低,且病理切片证实肿瘤细胞生长作为癌痛模型成功指标。③炎性痛组大鼠注射角叉菜胶后48h,癌痛组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14d,以及对照组的正常大鼠,冰上取L5-6脊髓背根神经节,Trizol法提取背根神经节总RNA,逆转录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Nav1.8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炎性痛模型:注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