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世纪的基督教人物中,博絮埃(Jacques Benigne Bossuet)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他不仅长期担任牟城的主教,同时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家.他生活的时代基本上是处于路易十四时期.教会的力量渐渐衰落,而王权却在兴起.王权迫切地需要从教会那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博絮埃担任过太子教师,并长期活跃于法国的政坛,同包括路易十四在内的政治人物都交往甚密.还成为法国历史上高卢教派的领袖.他的政治主张是要求法国教会的自主权.同时,在王权同教权的斗争中,他实际是站在王权的一边.博絮埃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部著作当中:《通史论》和《从圣经原文援引的政治观念》.前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阐述世界历史事实上是一部在上帝的意志下的基督教历史;后者则在阐释他的神学政治观念:王权是神授的,而不是教皇授予的.他的史学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柏拉图,奥古斯丁与《圣经》.博絮埃的《通史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通史.在他的世界通史中,核心概念是天意.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胜利的历史.博絮埃用了某些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他认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对上帝的爱以及对友邻的爱.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帝,但是君主使用这种权力的目的应当是为了他的人民.他的创举在于他能在继承传统基督教神学史观的基础上,将论战对手的的思考方法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神学史观.在博絮埃的年代,基督教总体的影响力是在减退的.人文主义在慢慢地冲击着古老的传统,形成了历史意识的危机:历史到底是在体现着神的意志还是人类自己的意志?从博絮埃开始,一直到伏尔泰才完成这种转变.虽然博絮埃的史学思想中已经有理性主义的成分了,但是他的历史还是一部教会史.维柯表面上十分恭维基督教,但是在抬高基督教的同时事实上他也破坏了基督教的权威.伏尔泰则彻底抛弃了神的意志这一前提,而把人类真正置于自己的主人的地位.伏尔泰宣告着理性在历史学中的胜利.十七世纪是王权和教权纷争最为频仍的时代,也是各种新式宗教观念纷纷出现的年代.这种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博絮埃本身思想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维护教会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要与王权达成某种妥协.因此他的神学史观既代表着对传统神学史观的最后的总结和修正,也在客观上启示着理性主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