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善着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为我国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创造着空间,同时城镇化的发展程度也限制着家庭农场规模的阈值。自中央首次提及以来,家庭农场虽然在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至今仍然未能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行,尤其是丘陵地区和偏远农村,而且家庭农场的发展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作为一个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其最现实的基本国情,因此家庭农场的发展在规模问题上是绝对不能忽视由城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的人地关系这一客观条件的,这也是规模问题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城镇化发展的客观情况来探讨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化发展的前景、制约因素及具有实操性的对策等。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家庭收益函数,然后通过它推导出一个适度规模函数并对该函数进行了深化,以期能更合理地概括现实情况。接着,通过该适度规模函数对成都市的家庭农场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成都市当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家庭农场规模的实际阈值与其适度规模之间的差距。最后结合城镇化的客观现状与模型的组成因素所代表的意义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其生产效益要远高于现阶段农业生产效益的整体平均水平。我们通过对成都市情况的研究发现:全市的家庭农场以适度规模水平的劳均耕地面积,获得了远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收入。因此,促进小农经营普遍向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转变,会大大增加农民的务农所得,进而拍: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第二,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所创造的空间远不能普遍满足家庭农场对适度规模的要求。成都市的实际测算结果为:城镇化率高达70.37%的成都市其劳均耕地面积仅3.94亩,与其超过了10亩的劳均适度规模要求有着很大差距,而要弥补这个差距,单只劳动力的转移人数就要占到2014年全市1210.74万总人口的6.07%!可想而知,城镇化率只有56.1%的我国其城镇化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长路漫漫。第三,家庭农场更多的还得靠自身发展来适应城镇化发展水平所创造的空间。城镇化发展程度这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以单个人意志为转移历史进程,家庭农场只能尽量通过自身的提升改善去适应它。通过对模型及其各要素的解析可以得到: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众多自身因素还是有很多发展空间的,比如典型的农技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来自政府的相关补贴等,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善同样可以为家庭农场向适度规模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