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大肠癌化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演变特征,以指导中医药治疗在大肠癌患者化疗时介入时机及治则治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6月份至2020年1月份入住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普外科、肛肠科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确诊为大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观察患者均为术后行辅助化疗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特征、临床分期、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治疗方式及中医四诊资料等,并将临床所得资料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判断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入组62例病例,其中脱落2例。所入组患者中男性有35例,占58.3%,女性有25例,占41.7%。化疗前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有28例(46.7%),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18.30%)、肝肾阴虚证(15%)、气血两虚证(10.0%),最后是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各占5.0%;第2周期化疗时患者仍以湿热蕴结证(35.0%)最为常见,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23.3%)、脾虚气滞证(20.0%)、脾肾阳虚证(10.0%)、气血两虚证(8.30%)、瘀毒内阻证(3.3%);第3周期化疗时患者转为以肝肾阴虚证(33.3%)为主,其次为脾虚气滞证(18.3%)、气血两虚证(16.7%)、湿热蕴结证(16.7%)、最后是瘀毒内阻证(1.7%)。化疗后较化疗前增加的证型有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其中肝肾阴虚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较化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减少的证型有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其中湿热蕴结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变化最为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间存在着相关性,同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KPS评分较前略有下降,其中气血两虚证在第3周期化疗时与化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瘀毒内阻证在Ⅱ期占比最多,湿热蕴结证中以Ⅲ期和Ⅱ期最为多见,脾虚气滞证以Ⅲ期为主,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Ⅲ期、Ⅳ期占比最多,脾肾阳虚证Ⅳ期最为多见,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TNM分期间具有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湿热蕴结证为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瘀毒内阻证。2.化疗后患者的证型证变化为肝肾阴虚证较前增加,并在第3周期化疗时增加最为明显,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也较前略有增加。3.化疗后湿热蕴结证较前减少明显,瘀毒内阻证也较前略有减少,脾虚气滞证在化疗前后波动不明显。4.化疗前大肠癌患者以实证为主,化疗后变为以虚症为主。5.大肠癌中医证型与KPS评分具有相关性。6.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从Ⅱ-Ⅳ期,中医证型有着由实转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