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论文突破就分配论分配、就和谐论和谐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分配与和谐结合起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提出反映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的五个理论,以此为指导,明确了现阶段以分配促和谐的着力点。(一)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将传统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融入“和谐”视角进行考察,同时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等有关和谐社会的构想及其分配方案,实现了分配理论与和谐理论的融合。一方面,考察并重新划分了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认为分配理论与和谐目标逐步走向融合是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传统的经济学家有关三种收入的分配理论,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研究三种要素的分配规则,但是也考虑了收入分配的“合理”归位、自由竞争的均衡、物质财富对社会和谐的保障性作用以及贫困带来的不和谐影响等问题,这可以说是其关于分配与和谐关系思想的精髓。而后来的经济学家更是从社会福利、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权力、公平公正、激励、贫困等直接与和谐相关的角度,将分配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和研究。虽然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直接揭示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之间的联系,然而从分配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确实是一个不断融入并逐步丰富和谐思想的过程,分配理论与和谐目标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论文考察了国内外有关和谐的思想、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分配方案,认为古今中外有关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无不包含了对分配制度的设计与考虑。不管是西方国家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和谐理念,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孙中山先生有关“大同”社会的描述,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的探索与追求,其中都不乏对分配制度的关注,都意识到并充分肯定分配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总之,分配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向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绝不能脱离分配来谈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对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简单地说,分配与和谐之间是一种目标与途径的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分配制度合理,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而分配制度不合理,必将“阻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这方面,论文的研究包含以下内容:一方面,何谓“合理的分配制度”?从分配制度的特征来看,笔者认为,所谓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必须同时具备增长性、时代性、公平性、效益性、激励性、保障性六个特征,因为只有这样的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本性、富足性、公平性、协调性、畅通性和可控性等六方面的和谐标准。另一方面,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如何相互作用?从分配制度影响社会和谐的途径来看,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通常经过三个途径,即协调整合、缓解紧张、维护公平,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分配制度这三方面的功能,必将使分配“促进”和谐的效果事半功倍。而分配制度不合理,也将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三个途径,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和谐。所谓经济途径,主要是指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影响消费等中间变量,影响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等经济变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的过程;政治途径是分配不合理对国家政治稳定的不良影响的表现;社会途径则是分配制度通过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和暴力,破坏社会团结稳定,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此外,从我国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和难度来看,由于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论文提出反映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的五个理论,即:系统协调论、社会力学论、和谐效率论、恶性循环论和路径依赖论,随后分别以五个理论为指导,明确了现阶段以分配促和谐的着力点。系统协调论认为,作为结构合理的社会系统,和谐社会必须具有良好整合机制,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利益“整合”功能;社会力学论认为,缓解社会张力要从消除制度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紧张心理入手,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注重保低扶弱,发挥“润滑剂”功能;和谐效率论认为,和谐社会追求的应该是和谐效率,也就是坚持包括经济效率、社会运行效率、政治效率等在内的广义的效率观,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体现包括起点、机会、规则、结果、代际公平在内的广义的公平,追求“和谐效率”;恶性循环论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将在诸多方面造成恶性循环,包括低增长循环、低就业循环、低人力循环、低稳定循环和竞争低效率循环,给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分配制度要重点突破,抓住消费、就业、教育、法律和市场秩序五个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切断恶性循环链条;路径依赖论认为,分配制度变革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据此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渐进原则,着力克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二)实证研究方面:不但追溯了我国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而且考察了国外一些国家处理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这些正是对论文理论部分的印证。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笔者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清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具体而言,论文的实证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比较了国际上三种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分配制度、社会和谐状况。研究认为,不同发展模式对应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对待分配差距的态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手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社会和谐状况也有所不同。从三种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的分配理念和分配制度的侧重点来看,欧洲模式保持社会和谐主要依靠作为再分配手段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北美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政策,一方面更加强调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东亚模式下,政府强调财富均等分配和社会责任,强调维护社会和谐主要靠“共同致富”。从促进社会和谐的结果来看,一般而言,收入分配差距较小、社会保障制度更健全的国家,其社会和谐稳定性也相对较高。第二,考察了一些国家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的主要做法。认为国际上从初次分配环节入手促进社会和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方面,各国重视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和对最低工资的保障,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保障性,更好地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紧张的功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目标。另一方面,注重对竞争公平性的保护,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激励性、增长性和效益性,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维护公平(主要是机会、规则公平)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各国从再分配环节入手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提高分配制度的保障性和公平性(主要是结果公平),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紧张和维护收入公平的作用,最终促进社会和谐。此外,一些欧洲国家案例表明,为国民提供高水平的福利,不但可以直接提高和谐社会的人本性和富足性标准,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能够有效增强分配制度的保障性和公平性(主要是结果公平),通过有效发挥分配制度缓解紧张、维护公平的作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过度的福利制度也将给社会和谐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第三,各种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很多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诸多启示。比如,一些国家通过确保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来维护社会公正,同时注重利用再分配手段有效调节收入差距以避免两极分化,是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而西欧一些国家过度福利化的负面影响,拉美国家“先发展、后分配”而付出惨重代价,是我们应当汲取的深刻教训。具体而言,国际经验给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的启示主要包括:夯实经济基础是我国解决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前提;实现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是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完善再分配调节手段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途径;政府、民间机构和法律体系共同发挥作用是以分配促和谐的组织保障。第四,回顾了我国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在处理分配与和谐关系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思路和取向。为此,将我国处理分配制度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大锅饭”阶段是侧重于以绝对平均体现“公平”的阶段,探索阶段是侧重于通过拉开收入差距推动增长的阶段,补偿阶段是侧重于补偿低收入群体以促进和谐的阶段。第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过三个阶段的实践与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打破了平均主义,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三是实行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四是教育和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公平逐步得到保障。这些均使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有利形势。然而,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部分居民生活贫困;二是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经济社会矛盾;三是初次分配领域未能提供机会均等的环境,缺乏公平公正;四是再分配领域政策手段不完善,收入差距与矛盾难以有效缓解;五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明确,贫富差距悬殊和平均主义并存;六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和管理不到位,导致分配秩序混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第六,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以五个理论为指导,提出从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入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政策建议。笔者认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结合现阶段国情,必须以系统协调论、社会力学论、和谐效率论、恶性循环论和路径依赖论这五个理论为指导,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分配制度协调整合、缓解紧张、维护公平等功能,在提高分配制度增长性、时代性、公平性、效益性、激励性、保障性上下功夫,同时,作为配套措施,要不断加强消费、就业、教育、法律等关键环节,避免陷入恶性循环。总的来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既体现效率,又保障公平;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收入分配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具体而言,以统筹协调、保低扶弱、维护公平、重点突破、渐进改革的思想为指导,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用和谐发展的思路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和谐社会,发展不但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科学发展,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发展,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其次,打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机会公平和规则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从户籍、社保、工资、定居条件和子女就学等环节入手,改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基本思路,消除垄断收益扭曲收入分配关系的体制基础;废除带有市场封锁性质的不合理限制和规定;提高劳动报酬的工资化、货币化、透明化和规范化水平。第三,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尽可能为竞争起点的公平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创造条件。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综合救助救济体系、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等。最后,健全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为规范分配方式和分配秩序提供保障。一方面,必须加强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多高收入者税源监控,同时增加分配渠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着力规范分配秩序,严惩经济违法乱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