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的转换结构形式中,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有利于大型管道设备系统的布置、有利于建筑室内的采光,能够解决转换梁刚度突变过度严重问题,并且可以形成更大的使用空间。然而,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层上抬框架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研究尚显不足,现行的国家设计规范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因此,对该类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深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面向对象开放程序OpenSees软件,以本课题组完成的预应力空腹桁架转换结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为模拟分析对象,验证OpenSees软件分析预应力空腹桁架转换结构的可行性;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研究考虑不同跨度、烈度及等效剪切刚度比因素的5榀该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刚度、延性、局部变形、塑性铰分布、耗能能力和破坏机制等;另外对地震作用下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空腹桁架转换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对比分析。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完善了本课题组提出的预应力空腹桁架转换结构设计原则。该类结构设计原则为:强化转换层及其下部、相对弱化转换层上部;考虑多道防线的设计思想,下弦和下部的框支柱作为结构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次是转换层上部框架柱,其中,与转换层相邻的上部柱柱底和转换层取相同的抗震等级,再次是上弦与腹杆,最后是转换层上部框架梁;除竖腹杆外,转换层上、下层均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抗震设计要求,竖腹杆仅考虑“强剪弱弯”,不考虑“强柱弱梁”。②按照课题组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我国现行相关规范,合理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层上抬框架结构体系,整体抗震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理想的耗能模式和破坏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关键构件的局部变形,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抗震设计的要求。③该结构体系明显的特征为上下部刚度比较大(下部刚度大),当转换层下部结构的抗侧刚度接近于转换层上部邻近结构的抗侧刚度时,结构楼层变形较均匀;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结构的楼层侧移、层间位移角增大,罕遇地震下变形更加趋于向转换层上抬框架集中;随着跨度的增大,转换层与其上抬框架的侧向刚度差距变大,转换层处的楼层侧移及层间位移角较小,变形主要集中在上部楼层。④与非预应力空腹桁架转换结构相比,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刚度、延性,而其他的抗震性能,两者基本相当。
其他文献
缀板式型钢混凝土柱是格构式(空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一种,一般认为,其抗震性能不及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而仅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相当或略好。所以,目前对于格构式型钢混凝
最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已把HRB400钢筋作为主导钢筋向工程界推广,HRB335钢筋将逐步退出工程应用,同时结合我国钢材消耗量大,人均矿产资源匮乏的特点,从维持国民经济可持续
于2012年5月发布,10月开始实施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风荷载部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其中较重要的即是风振系数由以往的以脉动增大系数为主要参数的表达方式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它可以瞬间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呕心沥血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震大国,国土面积的
福建省地处欧亚板块东南边缘,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使得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上属于武夷-云开-台湾构造单元。福建全省被西北部的华夏地块与东南部
新建桥梁桥墩基坑工程位于铁路路基保护范围以内,基坑开挖会对铁路产生一定的影响,既有铁路的列车动载加剧了这种不良影响。为了确保邻近铁路的安全,在路堤坡脚的基坑开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