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第二阶段(1979-2003)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主要采用封洲禁牧、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疫区的畜牧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制可用于人、畜预防血吸虫感染的防护剂将是控制传染源,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氯硝柳胺是WHO唯一推荐使用的杀螺药,在我国血吸虫病疫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除了有较好的杀螺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杀尾蚴作用,可作为防护剂的主药研制防护剂。微乳具有良好的局部皮肤给药特性,可增大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表面张力,提高生物利用度。氯硝柳胺溶解度较低,微乳可极大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药物的局部和系统传递,从而增加给药量。将氯硝柳胺制成微乳剂,达到用药方便和保证皮肤中长时间、高浓度滞留,氯硝柳胺微乳防护剂可用于人与动物的皮肤表层防止血吸虫尾蚴进入皮肤而减少感染血吸虫病,从而起到防治作用。因此研究氯硝柳胺微乳剂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氯硝柳胺微乳的制备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筛选构成微乳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研究各组分及其比例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微乳配方,确定最佳制备工艺。获得最佳微乳配方为,配方一:氯硝柳胺原料药(0.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7.5%)、丙二醇二辛酸酯(22.5%)、PEG400(33.2%)和蒸馏水(26.3%);配方二:氯硝柳胺原料药(0.4%)、聚氧乙烯35蓖麻油(33.0%)、中链甘油三酸酯(16.5%)、PEG400(6.1%)和蒸馏水(44.0%)。第二部分:氯硝柳胺微乳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评价对氯硝柳胺微乳的形态、pH值、黏度、粒径、Zeta电位、含药量及包封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并进行氯硝柳胺微乳离心、温度、光照等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和储存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微乳呈类球形;配方一和配方二的平均pH值分别为5.833和5.714;配方一、二的平均黏度分别为1666.7 mpa·s和808.3 mpa·s;配方一平均粒径为85.11 nm,配方二平均粒径为23.08 nm;配方一、二Zeta电位均为0mV左右;配方一、配方二中的平均含药量分别为5.56 mg·ml-1和4.34 mg·ml-1;配方一的总包封率达87.02,配方二的总包封率达84.06。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配方一、配方二在避光,4℃下贮存稳定;其外观、pH值及含量等各项考察指标基本无变化。第三部分:氯硝柳胺微乳防护效果评价对2个配方进行杀尾蚴实验、透皮实验及小鼠预防感染实验。配方一氯硝柳胺浓度大于5×10-4C时,5min内100%杀死尾蚴;配方二浓度大于10-4C时,5min内100%杀死尾蚴;2个配方均有较好的杀尾蚴作用。而配方中氯硝柳胺不易透过小鼠皮肤,可以储存在皮肤层中,降低了对受试小鼠的毒副作用,减少了小鼠体内的代谢,延长了药物在皮肤的保留时间,表明其可在小鼠皮肤有效滞留并杀死接触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微乳小鼠皮肤给药1d后尾蚴经皮肤感染小鼠,配方一、二中的小鼠感染率均为0%;给药3d感染的小鼠,感染率均为20%,减虫率均为99.41%;给药7d感染的小鼠,配方一、二的感染率分别为60%和30%,减虫率均为93.68%。配方一、二均有较好的预防血吸虫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