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裂到弥合——关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达洛卫夫人》的哲学思考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令人目眩神迷的物质文明.然而,文化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给人构筑起一个和谐、宁静的现代伊甸园;人们内心的空虚、孤独、焦虑与外在的繁荣、丰富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文学领域中,人的异化及分裂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集中表现的主题之一.戴·赫·劳伦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同为英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尽管创作角度和表现手法各相迥异,但他们都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给予深刻的关注与执着的思考.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充分体现了劳伦斯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质疑与解构式的批评.女主人公康妮·查太莱通过对人的原始生命冲动的体验,在自然的怀抱中走向新生.小说《达洛卫夫人》则阐发了伍尔夫在直觉中把握"生存的瞬间"的思想.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在与他人的直觉性共鸣中感受到了"与万物同一"的生命状态,最终从分裂走向弥合.总之,两部小说都是作家对人的完整性存在的探索性的思考.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自然创造了人,而文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人的分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该文拟以上述两个文本为基础,就现代人的分裂问题进行溯本探源式的分析和研究,并试图为人指出一条可能从分裂走向弥合的道路.需要说明的是文本比较并非该文的目的所在,而探讨两个文本所共同涉及的关于人的生存的问题才是该文的意旨所归.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现象层面讨论了现代人的分裂.空虚感、孤独感及焦虑感,作为现代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植根于人的分裂性存在.第二章主要分析和阐述了造成分裂的原因:首先,文化自我的过度膨胀打破了文化自我与自然自我的平衡,这是现代人分裂的最直接的原因;其次,关于文化双重性的分析表明,文化作为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强制性力量,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否定性作用,一旦个体对此缺乏自觉的认识,就会在不自觉中造成文化自我对自然自我的过度压抑;再次,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回顾显示出,文化是人征服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工具及结果,其发展进程本身就隐含了人与自然的背离,以及人的内在的分裂.当科学、理性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蜕变为主客对立的关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己不复存在.第三章对于人的完整性提出新的理解与阐释,并指出:超越主客,试图消融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将是人最终走向弥合的道路. 人是在对文化的否定性认识和扬弃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要求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把握世界、把握自我.超越主客代表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人也许能借此达到真正的弥合状态,从此岸走向彼岸.
其他文献
广播对农节目服务三农是职责所在,在当今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与其它产业大整合的背景下,对农广播节目的的信息来源与报道面更加广泛,从原先相对单一的农村种养植拓展到泛农业
作为一名画家,我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不仅是我从小的理想,更是我现在喜爱的工作,多年来,它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工作越忙往往作品越多,有人说是勤奋,我说是真正的
本文介绍了快速原形技术在软件、设备、材料方面的研究发展,以及基于快速原形技术的快速制造系统的应用.
中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个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进一步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在这方面,法国作家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提供了典型范例:其渊源作品是中国元代
企业党校如何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搞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这是我们始终在积极探索的一个新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企业党校创新的途径。 How to find out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一直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技能之一,学术写作更是如此.英语学术写作水平的好坏对中国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有关研究表
期刊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自启动以来,广受中国学生欢迎,大赛的校级初赛和省级复赛在全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番英语学习与应用的热潮。作为一种演讲语篇,“外研社杯”大学生
文化生活是建筑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和载体,丰富建筑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其尊严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