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的微生物组方法学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组是指占据一定界限栖息地的微生物群落的总和,它决定着群落的整体功能。深入解析微生物组的信息总量与分布规律,有望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农业、医疗等诸多难题的关键,微生物组研究正日益成为科学热点。微生物组研究不仅需要明确其种类构成,而且需要探究组内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宿主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研究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快速检测微生物的化学分子组成并产生特异的红外指纹图谱,因而被用于对微生物进行区分和鉴别。本论文旨在探索与发展基于同步辐射的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SR-FTIR)应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方法学。我们利用SR-FTI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生物统计学方法,分别对16种单一体系的微生物和3种微生物构成的简单复合体系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对微生物组构成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具体结果如下:第一,建立了利用SR-FTIR技术分别在属、种和亚种水平上对单一体系的微生物组进行鉴定的方法。发现红外光谱的全谱(3000-2800,1800-900cm-1)和脂区域(3000-2800cm-1)、蛋白区域(1800-1500cm-1)、混合区域(1500-1200cm-1)、多糖区域(1200-900cm-1)的四个分谱能够分别在种和亚种的水平上对细菌进行鉴别,但在属的水平上,全谱比四个分谱有更好的分类效果。第二,建立了利用SR-FTIR技术对于单一体系的微生物组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红外光谱的1300-1000cm-1区域(主要反映核酸和细胞壁多糖组分)含有最多特异性成分,其聚类结果与细菌自身的种属分类基本相对应,可以作为细菌的红外特征指纹区域。第三,利用SR-FTIR技术对简单复合体系的微生物组模型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其光谱的特征峰进行了统计比较,初步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对二元或三元复合体系中微生物进行鉴别的方法。总之,利用SR-FTIR技术所具有的空间分辨率高、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的特点与优势,通过与PCA和HC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能够对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进行鉴别,而且可以对简单体系的微生物组进行区分,从而有望发展为一种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月来院诊治的8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均〉2岁,平均发病年龄7.9岁;患
目的 探讨数字化成像双对比造影在贲门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化成像双对比造影及电子胃镜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252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双对比钡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是否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风险。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EMBAS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