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炎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药物等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按获得环境分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CAP发病率约为12/1000,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感染性疾病。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AP诊断不难确立,但如何在临床中快速识别患者病情,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然而CAP指南推荐的各种评分系统计算繁杂,不便于实际应用,因此,寻求方便可靠的炎性生物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炎症过程中反应迅速,半衰期短,已有广泛研究证实,可用于及时判断CAP的病情和预后。血凝分析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其中D-二聚体(D-dimer,D-Di)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在呼吸系疾病中,目前常用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评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即为凝血因子Ⅰ,同时也是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炎症发生时,通过诱导血小板聚集产生炎症屏障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炎症与凝血的关系。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后,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途径,引起高凝状态,同时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目前已有广泛研究证实脓毒症患者体内也存在上述病理表现,但肺炎作为一种局部感染性疾病是否也存在D-Di、FIB异常,以及此两项指标在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尚较少,且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D-Di、FIB在CAP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AP患者81例,进行分组:a)按CURB-65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b)按累及节段分为:单侧肺炎组和双侧肺炎组。c)按肺炎旁积液情况分为:未合并肺炎旁积液组、合并单侧肺炎旁积液组、合并双侧肺炎旁积液组。d)按机械通气与否分为:不需机械通气组和需要机械通气组。e)按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入院24h内化验结果,比较各亚组之间D-Di、FIB水平,并与CRP、PC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 CURB-65低危组D-Di显著低于中危组、高危组(P<0.05),而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单侧肺炎组D-Di显著低于双侧肺炎组(P<0.05)。未合并肺炎旁积液组D-Di显著低于合并单侧肺炎旁积液组、双侧肺炎旁积液组(P<0.05),而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IB在各亚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2需要机械通气组D-Di、FIB与不需机械通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生存组D-Di、FIB与死亡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 D-Di与CRP、PCT相关系数分别为0.459、0.613(P<0.01);FIB与CRP相关系数为0.701(P<0.01),与PCT相关系数为0.261(P=0.05>0.01)。结论:1入院24h内,D-Di在一定程度可反映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全面反映临床转归,FIB尚不能反映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但结合相关文献,认为动态监测更有助于全面评价其在CA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2 CAP患者D-Di、FIB均与CRP、PCT存在相关性,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肺炎生物标志物。3 CAP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继发性纤溶亢进,适时的相关治疗可能成为其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