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语用观”则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贴标签式的过度拔高,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去探讨文本的思想情感和教育意义等现象而提出的理论观点,是真语文的理论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综合而言,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对学生语用水平和语用素养的提升上。选入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既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要素,也是落实“语用观”的有机载体。综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游离于“语用”之外的教学乱象层出不穷,例如过于放大文本的人文教化功能,拔高文本的情感内涵等等。如何从当下的阅读教学困境中求得突围,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体性回归呢?为此,笔者提倡一种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描述性阅读教学。描述性阅读教学是以“语文教育语用观”为理论指导,结合文本特点、需要和学生实情,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与文本产生碰撞和共鸣,融入文本的情境与氛围,在文本的感召下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诉求,从而恰当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文字描绘文本蕴藏的意境、画面、场景、情感等内容的一种扎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描述性阅读教学方式力求打开语文教学的新视野与新思路,在品味、揣摩、锤炼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消解文本“陌生化”,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把握文本并形成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敏锐捕捉语言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通透性和表达力,进而全面夯实学生的语用素养。本文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以“语文教育语用观”为理论支撑,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探讨描述性阅读教学方式的运用和体现。本文期盼能给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丝生机与活力,回归语用本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秩序。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描述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同时简要说明描述性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第二部分则是探讨基于语用观的描述性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语用为本、以文本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第三部分是论文写作的主体部分,结合文本解读的多层次结构理论,提出了基于语用观的描述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感知“语体层”,描述语言深意;勾勒“语象层”,描述画面场景;体悟“语义层”,描述意蕴内涵。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对“语用观”理论研究和描述性阅读教学的实践探讨,整理出的教学案例,借以论证描述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