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问题是20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研究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思考知识分子本身的精神轨迹,既是对历史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本论文在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分子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切入,以40年代国统区和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象、作者和环境的相互对话关系来观察和审视知识分子,探讨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人性品质和历史文化意蕴,试图填补现有知识分子研究领域的一些不足。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一至四章分别从战争、家庭、爱情婚姻和校园四个知识分子的主要活动场域来考察知识分子形象,在最后一章深入分析作家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创作心态,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索作家和主人公在精神探索道路上同构性的心灵体验,梳理作家自身生命与文学互为表里的痛苦求索和精神历程。第一章分析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首先考察战争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生存状态,战争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战火之下映照出人性的美与丑。通过对战争的洞观能够重新认识人类的处境,挖掘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人类积淀。血雨腥风的40年代对作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平静安稳的生活秩序,使他们承受着动荡年代生存与灵魂的熬煎,抛弃或超越了肤浅的乐观和漂浮的幻想,开始了较为深刻的思索。“国民性”问题重新被重视,作家精神上进一步觉醒。战争激发了作家们空前的思想勇气和创造激情,使他们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第二节至第五节,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考察战争中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选择。第二节关注的是坚守与成长的知识分子形象。坚守的知识分子有理想有坚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天赋使命感,始终能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顽强面对生存的厄运。成长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新生。众多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摆脱传统道德和观念的束缚,战胜自身弱点,承受着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磨难,付出了人性缺失的成长代价,成为这一时空小说中的亮点。知识分子最终融入集体的成长,意味着独立精神的基本丧失,它使个人消弭个性,归依于集体,最终以“大我”代替“小我”。第三节分析理想幻灭和对革命疏离的知识分子形象。失败和挫折使曾经满怀理想的的热血青年变成心灰意冷的“折翅鸟”,他们或在精神空虚中无聊度日,或是玩世不恭,悲观宿命,甚至转而成为封建卫道士。即使并无理想抱负,疏离于革命洪流之外,只是在动荡的生活中寻找一些世俗理想和人性实现的知识分子,同样难逃厄运。他们彷徨失措,徘徊叹息,却没有勇气寻找新生之路,因而注定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第四节分析摇摆和逃避的知识分子形象。战争、动荡、污浊的现实使知识分子动摇和懦弱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没有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不甘于平庸却又没有作为,软弱虚浮,毫无定向,这决定了其必将一事无成。另一些索性选择逃避的知识分子,将避灾远祸、顺时应势作为人生哲学,甘于沉寂委琐的生活,不敢直面人生、直面自我,只是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的限度。通过人物形象,作家要解决的是知识分子何以自处的问题,在巨大而变动的年代,在惊涛骇浪的考验中,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呈显出他们充分的复杂性。第五节分析人格蜕变和人性异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知识分子在战争期间心灵畸变和自我丧失的描写与揭示是这一时空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这类作品比单纯的讽刺和批判更为深刻。社会环境、人性的弱点和知识分子自身弱点,是接受长期传统道德教育的知识分子人性出现巨大变异的主要原因。第二章分析家族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第一节综述家族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家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极为丰富复杂,家族叙事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有成绩的分支之一,它是现代作家一种独特的自我人生关注方式,并普遍表达了一种现代焦灼感。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知识分子形象,家族小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对知识分子世纪心灵史的记录。第二节分析封建末世没落家族中的长子形象。他们是矛盾的统一体,复杂的性格内涵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浓厚的文化象征意味。长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牺牲精神、卑柔软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造成长子悲剧的原因,是他们的传统文化性格,身处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代和激烈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新旧矛盾冲突之中,根本原因是以家族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族文化内部的矛盾悖论。第三节以蒋纯祖为例,分析了家族中的叛逆者形象,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艰难的精神历程,他们不懈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蒋纯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第三章分析爱情婚姻中的知识分子。第一节概述爱情主题在文学中的演变。爱情在现代文学中总是附着在启蒙、革命、阶级这些话语之中。相对于传统爱情小说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4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爱情呈现出丰富的多面性,掺杂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消解了传统理想爱情的神圣光环和永恒特质,出现了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爱情,恢复了爱情的世俗面貌。第二节以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爱情为例,分析知识分子在夹缝中的挣扎与自救。强烈的生命欲求、人性最直接的呼唤使曾树生战胜了传统道德的挟持,走向了自救之路。第三节通过方鸿渐的形象来剖析知识分子生存境遇与人性悲剧。人对生存境遇的不自知,内心孤独、失落和绝望却仍旧心存超越之念,人的有限性和追求与结果、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实际的二律悖反困境,是人性的悲剧所在。“围城”的进与出,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困惑及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隐喻。第四节书写知识女性的爱情悲哀。她们渴望驾驭自己的命运,但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婚恋幸福,其根源在于,她们在社会、文化、经济和精神上都处于劣等地位,女性自身弱点的束缚以及男性视阀的观照使知识女性普遍呈现出非理想化人格。第四章分析校园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节考察校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大多贫病交加,深受流徙之苦。在精神状态上,西南联大的教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而中小学校中的小知识分子普遍消沉委顿,处境艰难。第二节通过分析《围城》等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审丑视野中对其人性进行鞭笞。他们的弄虚作假、欺名盗世、假道学面孔、做戏、勾心斗角、投机钻营,甚至赤裸的无耻,都源于“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人性的丑陋和颓废的文化与精神意识。第三节分析4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的另类——《未央歌》,多姿多彩、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西南联大校园中,处处充满人性之美。第五章通过作家与作品的互动关系,探寻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第一节考察知识分子在从传统的“士”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对自身角色确认的痛苦与困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批判意识和独立的操守,以个人服从集体为标准的古典生命价值观念,在4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蜕变为人格追求无所归依,生命热情消失殆尽,人性弱点凸显,病态人格被推向极致。第二节分析作家的创作心态,对知识分子的书写主要来自作家的流亡体验和时代感悟。流亡使作家直接地切入生存层面,表现出更多个体道德伦理的实践担承、现实的苦闷和精神的迷惘。时代感悟来自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第三节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审视。从“五四”时期的“国民性”批判到三四十年代的人性批判,小说中所映照出的人性内涵更为丰富,对人性的批判也更为深入,更为人性化。同时,知识分子把讽刺矛头纷纷指向了自身,对本阶层的奴性、孤傲、自卑等弱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省。结语简要总结了40年代国统区和沦陷区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不足,指出知识分子的弱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弱点。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萎缩和精神破碎是传统历史因素和现实社会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依附性即奴性仍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痼疾,重建独立精神、建立刚性人格是知识分子完善自我、健全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