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中的低频振幅(ALFF)及功能连接(FC)中的种子点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扣带回不同区域在静息态状态下大脑活动的差异。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年轻组60名,其中男23名,女37名,年龄范围22-31岁,平均年龄(26.2±1.9)岁;中老年组61名,其中男23名,女38名,年龄范围45-65岁,平均年龄(52.6±5.9)岁。将收集的被试者依次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将扣带回不同区域(AAL模板)的数据,用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软件(DPARSFA、SPM、REST)进行预处理、ALFF、FC结果的计算以及统计学分析,经过Alphasim校正,最终将经过两样本T检验的结果叠加到rest软件自带的标准T2WI图像上进行显示,观察中老年人与年轻人静息态下扣带回不同区域的脑活动是否存在差异(P<0.01),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活动团块的脑区定位、MNI坐标、团块的大小及其t值 结果: 1.ALFF结果: 1)静息状态下,不是整体性增强或减弱意义团块的大小、M N中老年组较年轻组扣带回不同区域(AAL模板)并,其内部部分团块活动有差别,并可得出有统计学I坐标及其t值; 2)中老年组与年轻组比较,扣带回部分区域(31、32、35、36区)局部ALFF值减低,部分区域(33、34区)ALFF值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2.FC结果: 分别以AAL模板中的扣带回不同区域(31-36区)为种子区域,利用功能连接的方法得出的中老年组较年轻组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的区域基本如下: 1)左侧扣带回前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1区):双侧小脑后叶、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上回、右侧舌回、胼胝体右侧份、右侧岛叶、楔前叶; 2)右侧扣带回前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2区):左侧小脑后叶、右侧海马旁回、双侧颞上回、右侧岛叶、右侧额叶、楔前叶; 3)左侧扣带回中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3区):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前叶、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枕下回、胼胝体、右侧额上回; 4)右侧扣带回中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4区):双侧颞上回、右侧海马旁回、胼胝体; 5)左侧扣带回后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5区):双侧海马旁回、胼胝体左侧份; 6)右侧扣带回后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36区):右侧颞上回、胼胝体。 结论: 1.静息状态下,用ALFF的方法发现中老年组较年轻组(即随年龄增加)扣带回不同区域并不是整体性增强或减弱,扣带回前部及后部(31、32、35、36区)的局部神经元活动减弱,扣带回中部(33、34区)的神经元活性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说明脑老化过程中,首先累及的是扣带回的前部及后部,中部累及较少; 2.静息状态下,用FC的方法可发现中老年组较年轻组扣带回不同区域连接强度下降的脑区不尽相同,有其各自连接强度减弱的脑区,这些脑区部分位于默认网络(DMN)区域内,说明脑老化过程中扣带回不同区域均不同程度累及默认网络,反映了脑老化对脑功能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