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l在Si(111)面吸附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Ⅲ主族金属元素(如Al,Ga和In)在Si表面的吸附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众多理论和实验研究者的关注,最近,Ⅲ族最重的元素铊(T1)在Si(111)面吸附的独特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通过低能电子衍射(LEED),Visikovskiy等人发现T1吸附在Si(111)表面时,由于外加直流电压极性的转换,表面结构在(1×1)和(()3×()3)之间存在可逆的结构改变,这种结构改变是由T1原子的表面电迁移(SE)引起的。另外,他们发现In在Si(111)面电迁移后形成具有(4×1)结构的表面硅化物,不具有可逆性;Tl在Ge(111)面电迁移后形成具有(3×1)结构的表面锗化物,也不具有可逆性。截至目前,可逆的表面电迁移是T1在Si(111)面所特有的。T1在Si(111)面独特的电学性质的机理还不清晰,并且这种特性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总能计算方法,采用超原胞模型,分别对体材料Si及T1和In在Si(111)面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 首先,研究了体材料Si。分别用US-PP(Ultrasoft-Pseudopotentials)势和PAW(ProjectorAugmented-Wave)势对硅的品格常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用US-PP势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并且用时较少。优化得到硅的理论品格常数为5.391A,分析了体材料硅的总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 其次,研究了In原子在Si(111)表面的吸附。计算在不同T1覆盖度下各种吸附结构的吸附能。si(111)表面用超原胞模型模拟,衬底选取10层Si原子,真空层厚度为15 A。对(2×2)和(()3×()3)R30°两种超原胞,布里渊区分别用(4×4×1)和(7×7×1)个K点进行积分。由计算结果可知:In原子吸附在Si(111)-(2×2)表面的H3位是较稳定的结构,In-Si键长约为2.73A,In原子处于Si(111)表面上方约1.63A处,这与STM测得的1.5±0.2A的值符合得很好,覆盖度在1/4 ML和1 ML之间每个In原子吸附能变化为1.03eV。电子态密度显示:In的吸附对Si(111)表面的电子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出现了三个表面态,一个未占据表面态,一个穿过费米能级,还有一个为占据表面态,表面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由差分电荷密度可看出,In吸附Si表面后,电子云重新分布,In原子电荷发生极化,In原子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In原子实际成为一个偶极子,表面形成较强的In-Si极性共价键。 进一步研究了T1原子在Si(111)表面的吸附。覆盖度从1/3ML到1 ML每个T1原子吸附能变化为0.52eV,这比In原子吸附能变化小了约0.51eV,也就是说,相同条件下,T1在Si(111)面上比In在Si(111)面时,结构更易发生改变。在考虑的构型中,最稳定的是T1吸附在si(111)(()3×()3)R30°表面的T4位,其吸附能比In在Si(111)-(2×2)表面的高约0.48eV/adatom。覆盖度从1/3ML到1ML,T1原子吸附能变化比In原子的小了约0.51eV,Tl比In在Si(111)面吸附时,结构更易改变。T1-Si键长和T1原子距离第二层Si原子的垂直高度分别为2.90A和2.79A,与In/Si体系相比分别长约0.17A和0.48A。T1原子在Si表面吸附后,电子云重新分布使T1原子也成为一个偶极子,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T1比In极化程度更大,前者具有更大的电偶极矩,在相同外加电场作用下,更易移动。另外,T1-Si间增加的电荷密度要比In-Si间的小约0.077e/A3,可见Tl-Si结合比In-Si要弱。这些都解释了实验上T1在Si(111)吸附是容易发生结构改变,其表面的电迁移是可逆的,而In在Si(111)表面的电迁移却是不可逆的。 T1原子比A1、Ga和In原子半径大很多,在Si(111)面吸附时其吸附高度大,T1-Si结合较弱,T1形成的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较大,导致T1在Si(111)面吸附时容易因温度,电场等原因而发生结构改变,并且一定条件下该过程具有可逆性,因此会发生很多不同于同族其它元素的独特现象。希望该理论结果对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促进对相关现象的应用研究。
其他文献
吸收系数较小的介电微球(直径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是品质因数很高的光学微腔。这类介电微球能够对球内的光产生限制效应,并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形成光学共振模,称为回音壁模(w
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受到量子尺寸效应、介电限域效应、表面效应和局域场效应等的影响,具有比体材料大得多的非线性效应和快的时间响应。本论文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金属纳米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