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融合蛋白gp41代偿性突变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_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融合过程是HIV-1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的首要步骤,而HIV-1包膜蛋白上的gp41亚单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源自病毒CHR序列的多肽可以与病毒NHR区结合形成外源性的六螺旋束,从而有效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的发生。恩夫韦肽(T20)是目前为止唯一美国FDA批准的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者们也设计了很多高效广谱的新型膜融合抑制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是膜融合抑制剂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新型短肽类膜融合抑制剂MTSC22的耐药筛选中,我们发现了两个位于gp41蛋白CHR区的代偿性氨基酸突变N126K和E136G,这两个突变经常伴随NHR一级耐药突变位点的产生而出现,并能提高病毒耐药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 N126K和E136G两个代偿性突变对包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对膜融合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首先鉴定了N126K和E136G两个代偿性突变对多种膜融合抑制剂的敏感性,发现N126K单点突变能够产生轻度耐药(2-5倍),E136G能够产生中度耐药(5-10倍),而N126K/E136G双点突变能够产生较强的耐药效果(>10倍)。同时我们还选取了 HIV-1病毒中不同嗜性不同亚型的8个毒株NL4-3,92RW020,JRFL,AC10.29,REJO4541,QH0692,ZM53M.PB12,ZM109F.PB4,分别构建了带有N126K和E136G突变的假毒,确定了 N126K和E136G对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的敏感性的影响。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代偿性突变不影响包膜蛋白的表达和加工,但可以影响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能力;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以病毒C34序列为模板合成了 N126K和E136G突变多肽,圆二色谱及等温量热滴定检测二级结构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N126K突变形成的6-HB稳定性和结合常数均高于野生型,而E136G突变形成的6-HB稳定性下降,结合常数增大。晶体结构解析直观反映gp41结构的变化:N126K突变后可以改变周围氨基酸侧链的构象,赖氨酸K取代天冬酰胺N后,可以与上游氨基酸E123形成氢键,使CHR自身稳定性增强,E123侧链位置的变化可以使6-HB疏水口袋与口袋结合区结合更紧密;同时,Y127与H53之间形成π键,稳定六螺旋束,这些构象变化共同导致了 N126K与病毒NHR结合更加稳定。E136G突变导致E136和H132间的离子键破坏,螺旋稳定性下降,但同时E49和E136间的电离排斥作用消失,NHR和CHR结合力增强。其次,本研究还探索了 N126和E136位点自然突变对病毒功能的影响,发现N126Y能够显著提高六螺旋稳定性,导致其对膜融合抑制剂产生较强的耐药作用。E136位点自然突变对病毒功能影响很大,多数E136自然突变均导致病毒入侵和融合能力严重下降。最后,我们鉴定了带有N126K和N126Y突变的C34多肽和T20多肽对于不同亚型的HIV-1病毒以及T20耐药株的抑制活性,发现这两个突变都能够使C34多肽的抗病毒活性略有升高,N126Y能够提高T20活性。对于包膜糖蛋白gp41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阐明膜融合抑制剂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重要前提。本文以CHR区N126K和E136G两个代偿性突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该点突变对病毒功能的影响及对膜融合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并对N126和E136位点的自然突变也进行了扩展研究,另外还基于N126K和N126Y对六螺旋稳定性的影响,鉴定了带有N126K和N126Y突变的C34及T20抑制活性。这样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HIV-1包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而且能够加深对膜融合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理解,有助于研究者从多角度全面审视病毒和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的研发、改进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肝癌发现时绝大多数已是中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或完全消融的机会,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最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在TACE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如果能找到用于预测或监测TACE治疗疗效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进行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
第一部分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人工智能态度的网络调研背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应用,皮肤病学是一门基于形态学特征来诊断疾病的学科,特别适宜发展皮肤病学的人工智能。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针对皮肤病的人工智能研究,并且许多人工智能产品逐步应用于日常诊疗活动中。然而,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相关调查研究。目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于人工智能信息的
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式严峻。了解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发热门诊在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其爆发,我国初期预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研究目的总结急诊科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组成,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设置变化和作用。建立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警工具
背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最重要的心肌细胞膜去极化阳离子通道之一。它决定了 0相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幅度,心脏中的钠通道主要是SCN5A钠通道亚型(Nav1.5通道蛋白),由 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SCN5A基因编码合成Nav1.5通道的α亚基,α亚基决定通道的生物物理功能,β亚基起辅助调节通道功能作用。SCN5A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心室肌及蒲肯野氏纤维,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蛋白。心脏钠通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
第一部分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143-5p抑制MKP5表达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目的: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肥胖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可导致肝脏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增多的巨噬细胞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生物学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
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
第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与其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而适应性免疫状态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目前仍然缺乏适应性免疫状态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外周血在抗肿瘤免疫中至关重要,而T淋巴细胞受体(TCR)库的多样性是有效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肺癌患者在最初几个治疗周期(1~4)中适应性免疫状态及外周血TCR多样性的变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