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融合现象与产业分离一样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在制造业、金融业和运输业发展中早已存在,但却没被人们关注过。直到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产业不断向其它产业扩展和渗透时,它的作用才被人们认识到。
针对产业融合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论文在对产业融合进行重新定义和界定的基础上,从政府管制的放松、技术革新、企业推动和市场需求四个角度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形成动力机制,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着产业融合的发展,但在这四个动力中,技术进步还是根本性的因素。在这四个动力作用过程中,产业融合将使资产的专用性降低,消费者需求函数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最终导致市场结构的转变。这种市场结构的性质与新的融合产业的自身特征有关,这种市场特征继承了原有分离产业的产业特征,但不是它们特征的简单相加。在对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判断时可以从融合的类型入手,一般替代型融合会增加市场的竞争性,而互补性融合则由于技术标准的开放度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市场竞争结构。具体衡量可以通过非结构方法Panzar-Rosse模型判断市场的类型。而市场结构的这种变化直接地对企业的行为制定提出了挑战,面对产业融合,企业在对融合产品定价时将采用基于产品周期的定价法和捆绑定价等方法,而采取技术联盟和技术学习、并通过产业标准来控制技术和采用差异化策略的非价格产品策略行为。此外,企业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使内部结构柔性化和网络化,通过虚拟化和合并对外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以提高自身反应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
以信息产业融合的为例,由于信息产业存在的特殊特征,融合后的产业将形成寡头垄断与激烈竞争同时存在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企业都努力的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技术的不相容性,使产业的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更易形成寡头垄断地位。但某种技术的垄断不是竞争的最后结局,而仅仅是新一轮更激烈的竞争开始,是竞争—垄断—竞争的不断循环。企业在面对产业融合带来的不确定性时,更倾向采取一种反应式的战略、通过组织各种产业联盟来共同面对风险或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