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1、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培养和诱导分化:由SD大鼠的肠系膜脂肪获得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用10μmol·-1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诱导,经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等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变化。2、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标记: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40μg Fe/ml、多聚赖氨酸(poly-1-lysine, PLL)1.5μg/ml与ADSCs共孵育培养,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验证标记有效性,细胞培养液检测VEGF浓度。3、心梗模型的建立及细胞移植术:采取结扎前降支的办法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经Micro-PET及MRI确认心梗。采取经胸心外膜注射法将ADMSCs移植于心肌梗死区。4、脂肪来源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存活及对实验动物心功能的影响。通过Micro-PET了解心梗后梗塞灶大小的变化;1.5T MR扫描仪对实验组(n=10)和空白对照组(n=10)以及心梗组大鼠(n=10)行磁共振成像,观察心肌信号、计算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来了解移植前后心功能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心肌结构和标记ADSCs的分布。[结果]1、脂肪来源干细胞经10μmol·-1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诱导后,透射电镜可见到明显肌丝,扫描电镜可看到细胞呈现心肌细胞样外观变化,免疫组化可见到诱导后细胞为肌红蛋白抗体所着染。2、普鲁士蓝染色显示USPIO标记脂肪来源干细胞的阳性率>99%,透射电镜下可见黑色氧化铁颗粒位于细胞溶酶体内,细胞培养液可以检测到VEGF。3、开胸结扎冠脉前降支成功构建心梗模型,实验组大鼠心脏于Micro-PET下行18F-FDG及68Ga-RGD显像显示心尖部无血流灌注,无心肌存活;移植细胞后梗塞区面积减小,有血管再生。MR检查显示FIESTA和FSPGR序列图像上可见左室前壁内发现信号降低和室壁运动异常,并于2D MDE序列图像上发现实验组心肌内出现延迟强化。心梗组LVEDV为:0.62±0.37ml, LVESV为0.28±0.36ml, LVEF为40.57±3.03%,移植USPIO标记的ADSCs细胞组LVEDV为:0.51±0.31ml, LVESV为0.27±0.38ml,LVEF为50.94±59%,以上数据除LVESV外心梗组均低于移植细胞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之间LVESV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LVEDV为:0.44±0.30ml, LVESV为0.20±0.23ml, LVEF为62.84±3.65%,与移植USPIO标记的ADSCs细胞组相比,移植USPIO标记的ADSCs细胞组的以上数据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的数据与心梗组的数据相比较,心梗组的数据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4、病理组织学检查于梗死心肌周边发现局灶性氧化铁颗粒沉积。[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可经5-氮杂胞苷诱导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移植后可存活于心肌梗死区并能改善实验动物的心功能。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作为传统文化的川剧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霸主地位"。在川剧领域,表演动作、创作观念、舞美布景正在不断调整固有形式,逐渐融合新媒介,实现传统川剧的现代
目的:通过心脏超声相关技术与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二种方法测量,观察心力衰竭患者不同阶段心脏收缩同步性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心脏收缩同步性的多种因素;比较二种测量心脏收缩同
第一部分心脏能谱CT:CT值,碘定量和能谱曲线评估猪模型急性心肌梗死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问世的能谱CT,作为一种新工具,对于研究和评估心血管疾病,具有传统混合能量CT难以比拟的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成逐年增高趋势,其主要治疗措施以促进和恢复冠状动脉血供,减轻心肌缺氧和改善冠状动脉硬化为主,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冠脉搭桥术(CABG)和
目的:通过对分叉部位主支和分支血管行IVUS检查,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支架内新生内膜的环形分布情况;探讨斑块分布与管壁剪切力的关系;比较冠状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和意义白血病细胞株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即在体外长期传代也能较好地保持其在体内的特征,因而被认为是体内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的优秀模型,从而被大量应用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