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鹘文《玄奘传》约在公元10—11世纪由新疆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译自汉文,它是2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重要回鹘文文献之一,就其价值而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金光明经》、《弥勒会见记》等少数几部篇幅较大的回鹘文文献。该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亚及印度佛教史方面的材料,还记录了中亚及印度的许多地名的正确发音,为音韵学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对于研究古代维吾尔人及其周围和中亚诸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宗教、历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双语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回鹘文《玄奘传》是一部典型的双语对比的文献,将其汉文本与回鹘文本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了解古代汉语和回鹘语这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更能从中发现古代汉语在文法等方面对回鹘语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并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联系。这些研究都能为我们今天的双语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现实服务。回鹘文《玄奘传》自1930年代在新疆出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先后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对该文献本身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则以该文献作为依据,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但至今尚未见到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成果以及对其词汇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的词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属于对古代维吾尔文献的综合性研究,目的在于对本文所研究该文献部分进行重新整理和系统研究。主要是对该文献进行转写、翻译和注释,再用描写法对其中的词汇进行标注和分析,建立一个熟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出现的词法现象进行归纳和统计。最后,总结了该文献的语言特点并讨论了文献翻译中的一些特点,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由于回鹘语是一种以丰富的形态变化为标志的语言,因此研究其形态变化和各种词法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回鹘文《玄奘传》词汇的描写与分析以及对其中词法现象的归纳和统计,揭示出该文献的一些语言特点。本文属于共时研究,其中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学的方法,语言学的共时描写法,文献查证的方法,数据统计的方法等。另外,建立回鹘文献语言的熟语料库以及对该文献进行综合性研究(包括对文献进行转写、翻译、注释,对其词汇进行描写和分析,对其中的词法现象进行归纳和统计等)是笔者在回鹘文献语言研究方法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