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小说中的僧道形象解读佛道世俗化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道世俗化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表现内容之一。本文拟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对照、结合史实来分析佛道世俗化在明清小说中的体现。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溶合,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宋元时期开始走向世俗化;至明代,世俗化成为佛教最为显著的特点。而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特有的民族宗教,其世俗化的痕迹一直存在,至明代,世俗化程度也大为加强。宗教世俗化里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其教徒的世俗化;酒、色、财、气又是世俗世界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所以作为在佛、道信仰中起引导作用的僧尼道徒,他们追求酒、色、财、气的行为便成为佛、道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现实生活是小说素材的重要来源,佛道弟子追求酒色财气的行为也会投射在同时代的小说作品中。在明清诸多小说中,各色僧尼道徒为追求世俗欲望不遗余力。小说中出现许多豪饮的僧道;许多色心炽热的佛道弟子,为了满足欲望,想方设法,或骗或嫖,或勾搭成奸;许多一心向着黄白之物的僧道,为了钱财治利营生,或骗或与人奉承,甚至谋财害命;许多逞强的僧道,包括为不平事抱打不平,或只是因为怒气而做出恶狠之事。佛、道世俗化还可以从小说作者在行文中的评述之语和借小说人物之语的描绘窥见一斑:包括寺院藏奸、寺院贪财、尼姑为奸情牵线、僧道不过庸人。明清小说中还有不少妖魔化僧道人物的笔墨。这些妖僧妖道形象是现实中佛道世俗化在作者心中的一种极端反应;而他们作乱的目的也逃不出“酒、色、财、气”的范畴,包括:为色而作乱、为财而作乱、为逞强之气而作乱。小说作者的这些点评和妖魔化笔墨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对佛、道宗教态度由“敬而远之”到嘲讽的变化,反映了佛、道的神学面纱已被掀起的历史现象。小说里描写的僧道人物的各种世俗化行为与历史桴鼓相应。以小说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对佛、道态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佛、道世俗化的历史背景。佛、道文化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在明代这个传统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时期里,其世俗化是历史这出大戏里不可或缺的一个场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经济已经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江苏诺丽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两种生物炭掺混肥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施用生物炭掺混肥的稻田土壤及其水稻籽粒中重
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且以雇主和雇员缴费为主。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所占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对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养老
伦理道德是人们追求幸福与自己利益时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源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