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地区主要包括韶关市和清远市,其历史悠久,秦到隋代,粤北已是联系岭南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政治与经济快速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唐宋以来,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使南北货物得以流通,进出口贸易繁荣,经济兴隆。目前是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传统村落被毁灭性破坏,因此对于粤北传统民居建筑的记录和保护,以及对其地域文化、营造特征和设计规律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粤北地区属于客家文化的次文化区,地理位置上亦距离江西地区以及粤西地区较近,因此民居建筑以客家风格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广府文化圈的影响。加之区域面积广大,各村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条件,整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本文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特殊的以“天门”构造为主要特征的天门式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在研究粤北天门式民居建筑时,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整理掌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信息。再选取建筑整体保存较好、比较典型的建筑案例作为研究范围。在对这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分析,掌握其保存现状,并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理论分析、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把握当地民居建筑的原型、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今后粤北传统民居建筑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本文在研究粤北天门式民居时,总结出仁化类型与始兴类型,主要选取了仁化夏富村与始兴东湖坪村的天门式民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立面构架特征、装饰装修特点、建筑技术特点等方面的详细探讨分析,发现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再将其与典型的赣中天门式民居进行对比,发掘当地民居建筑与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源流,并总结出该地区民居建筑独有的建筑营造特征和设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