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为依据的理论灌输,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升华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灌输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在其他教育学相关领域,尤其是一般道德教育领域中,灌输却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于是,有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往往因此就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灌输教育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或提出质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习惯于从“灌输”的单独概念本身来理解“灌输”,而忽略了“灌输”概念具体的应用语境。弗雷格的“语境原则”认为: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语词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本来或真正意义。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具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是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由工人阶级队伍中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以内化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精神力量。它体现了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其他教育学研究中的“灌输”概念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紧张的师生关系、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单调甚至是强制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所以,“灌输”在这两种不同的应用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重要课程,在高校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质和作用,但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也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积极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灌输内容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以及促进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提高理论灌输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