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社会上通行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引入中国后,其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中国思想中的“博爱”、“仁义”、“慈悲”等观点有相通之处,这为社会工作融入本土环境提供了条件。然而,实际证明,任何外来文化制度在传入与生根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适应的过程,原封不动的移植仿照是行不通的,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不可能摆脱这一规律。良好的专业关系对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由于缺乏西方社会建立已久的制度信任,要想顺利地把专业关系建立在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往往需要很多种尝试。研究选择案例研究中的工具性案例研究方法,以城市流动儿童家访示范项目中的管理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为研究对象,家访社工在服务过程中的经历,可以看作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关系运行的一个缩影。家访社工与城市流动家庭的专业关系建立是实现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有效尝试。了解家访项目中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路径,分析提炼出一套可检验复制的本土化专业关系建立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工作的作用机制,以期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家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工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差序格局和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进行联结分析,总结出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在本土的建立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具体路径。并结合参与项目实践中碰到的具体困境(伦理上的、操作层面上的),寻找影响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因素。最后,根据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因素,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专业关系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是: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中,本土化是建立专业关系的前提,要在承认双重关系的客观性的同时发挥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互补效应,建立本土化督导机制,提升核心价值,倡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