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实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本文就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对宜春市袁州区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该区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城区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要高于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情况较为多见。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区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在教师队伍上,城区学校教师的学历、职称要高于农村学校教师,城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优于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存在较多的代课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要少于城区学校,城区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比较更为注重科研。在教学质量上,城区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学生成绩也明显优于农村学校。通过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与危害性,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农村的贫困文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政府缺乏科学的教育督导、重点学校制度的设置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将导致的后果是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影响个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义务教育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有效促进袁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一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三是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合理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四是加大教育督导力度;五是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集方式;六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优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