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的惨败,将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上。中国往何处去?这成为爱国志士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与之前或同时代的维新思想家注重提出变法改良的具体方案不同,谭嗣同更注重从根本上找到中国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途径。他通过改造中学以含摄西学的方法,建构出了以“以太—仁—通—平等”为基干的仁学思想体系。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以“通”为中心。从“通”出发,谭嗣同对君主专制、纲常名教展开深刻批判,并提出了民主政治的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革命的倾向。通过对谭嗣同仁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仁学在带给谭嗣同以思想解放的重要影响的同时,也由于其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而让谭嗣同形成了一种“用力当下”的实践观,并因而使他表现出一种“随顺现实”的行动倾向。基于这种行动倾向,谭嗣同不能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达成目标的步骤,而只能按照现实提供的条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最终造成了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历史悲剧。但是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选择与政治现实作彻底的决裂,用“死”的方式召唤“流血变法”,这在客观上宣告了和平改良的行不通,成为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代的序曲。因而谭嗣同的思想和行动,是清末改革逐渐走进死胡同、革命日益成为时代潮流的政治变迁趋势的直接反映。